

水榭戲臺,。記者 葉義斌 攝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黛瓦相連、坊巷相望……徜徉在三坊七巷,,處處古院落,、座座古厝不時映入人們的眼簾,,讓人不禁心生贊嘆:“‘明清建筑博物館’果然名不虛傳!”
三坊七巷現(xiàn)存的159座明清古建筑中,,若論最富詩意的古厝,,非位于衣錦坊的清布政使兼按察使孫翼謀故居莫屬!其不僅是三坊七坊最大的宅院,,還是我市目前留存的唯一擁有水榭戲臺的古厝,。
水榭戲臺 福州唯一
站在水榭戲臺前,福州古厝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這是全福州目前留存的獨一份的水榭戲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jù)介紹,,此古厝初建于明萬歷年間,,后多次重建。在清光緒年間為孫翼謀購得,,并加以擴建,,自西向東三座建筑分為主座大院、別院,、花廳園林,,占地面積2300多平方米。
在宅院東側(cè),,有小門通往花廳園林,。步入花廳,記者看到,,這里別有洞天,,位于花廳水池上的水榭戲臺,波光粼粼,,池內(nèi)錦鯉,、金魚游弋,好不愜意,。池底涌泉,,長年不涸。建在池上的水榭戲臺,,坐南朝北,,為單層平臺。內(nèi)頂上有精美的藻井,,中刻團鶴,,周飾蝙蝠,象征福壽雙全,。戲臺三面臨水,,中隔天井,,面對樓閣,音效良好,。
呈方形的戲臺面積30平方米,。池旁石欄板雕有浮雕花卉,池東西兩側(cè)為假山,、雪洞,。戲臺正對面建有雙層樓閣,藻井的混響與底部池水回聲,,讓聲波擴散,,曲音繞梁,古時候?qū)O府常在此舉辦聚會,、看戲或登高望遠……
“修舊還舊”重煥新生
“2006年前,水榭戲臺曾一度破敗不堪”,,福州民俗專家齊上志回憶說,,當年他曾多次到水榭戲臺,看到戲臺被改造成民房,;雕刻精美的藻井遭蟲蛀,;戲臺左邊看樓被改建成三樓水泥建筑,右邊假山已毀,、雪洞被改成通道,;戲臺正面二層觀戲的樓閣卷棚腐爛坍塌,由兩根柱子撐著,,隨時可能傾倒,;保存相對較好的主座建筑則被一工廠占用?!傲钊送葱?!當時惟有戲臺下泉池中悠游的錦鯉和精美的墻頭泥塑、欄板石雕,、戲樓木雕還能讓人看出當年的繁華,。”
水榭戲臺啟動修復后,,遵循“修舊還舊”原則,,拆除了搭建的居民樓、將工廠搬離,,對假山,、雪洞進行了修復。同時對糟朽的木構(gòu)件按舊工藝,、舊材料進行了修復,,并順利通過了國家文物局驗收,。
活化利用 傳承文化
保護古建筑就是保護文物,但保護修復只是手段,,活化利用才是目的,。如今,水榭戲臺被活化利用為福州地方戲曲的演藝場所,,閩劇,,福州評話、伬藝等在此常態(tài)化演出,,市民,、游客也可在此樂享古人的風雅生活。
閩劇《荔枝換絳桃》《牡丹亭》折子戲,,福州伬藝《七溜八溜不離福州》《福州十八味》……今年“五一”假期,,市文旅局和福州古厝集團聯(lián)合推出“非遺進古厝”活動,水榭戲臺成了人們假期的打卡熱點,。
“五一”假期幾乎一天不落在水榭戲臺演出的福州傳統(tǒng)曲藝表演者許堅心告訴記者:“傳統(tǒng)文化要傳承,、發(fā)展,需要培育年輕觀眾,。這個假期看我演出的人中,,除了上年紀的觀眾,還有不少年輕的面孔,,讓我看到了傳統(tǒng)曲藝傳承弘揚的希望,。水榭戲臺被活化利用為福州地方戲曲的演藝場所,為傳承,、弘揚福州地方戲曲提供了極佳的平臺,。”
被許堅心“圈粉”的市民林吉平說:“閩劇,、福州評話,、福州伬藝等都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在古厝中觀賞表演,,景中聽戲,,戲里賞景,給我們帶來了沉浸式的觀劇體驗,,令人難忘,!”
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州舉辦的重大活動,,水榭戲臺也成為不少分會場活動獨一無二的場景,,如數(shù)字中國建設峰會、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jié)等,向海內(nèi)外嘉賓充分展現(xiàn)了古老文化與數(shù)字技術等現(xiàn)代技術交相輝映綻放的異彩,。前來參加第四屆數(shù)字中國建設峰會的湖北嘉賓郭楚天說:“福州古厝保護,、活化利用的成效令人印象深刻,其工作理念,、經(jīng)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