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瑀、黃榦故居,,位于青山村董奉山之麓。坐東北向西南,四扇三間,,面寬10.6米,,進深25.4米。現(xiàn)存清代建筑風格,,二進,,中有天井,還保留有用青石雕刻的正面龍,。清康熙三十年(1916年),,鄉(xiāng)人為紀念黃榦的功績,將其舊宅改建為黃勉齋特祠,。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縣賀世駿領帑重修。1982年,,鄉(xiāng)人集資重修,。2002年春,黃氏后裔黃如論獨資重修,。2003年6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瑀(1106-1166年),,字德藻,,古槐青山人。宋紹興八年(1138年)中進士,,補饒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帶)司戶參軍,轉運司主管賬司,,后改知永春,,后升御史臺檢法官。不久改任江南東路提點刑獄,,徙轉運副使,,視事旬日,改知漳州,。乞祠主管臺州崇道觀,。
黃瑀剛直,清廉愛民,,生平清苦自勵,。然而周濟貧窮,、賑救饑乏,必竭其力,,死后家無余財,。祀郡鄉(xiāng)賢祠。
黃榦(1152-1221年),,字直卿,,號勉齋,黃瑀子,,后徙居福州東門外,。年十七,父歿,。宋淳熙二年(1175年),,從劉清之求學,清之見他勤學好問,,以書薦朱熹之門,。淳熙三年春,拜朱熹為師,,常通宵達旦,,鉆研學業(yè)。他與朱熹高徒蔡元定,、朱子學友呂祖譜論學,,以“所聞與朱熹相質正”,不久即成為朱熹高徒,。九年,,朱熹以仲女嫁黃榦。后趙汝愚為相,,朱熹命黃榦奉表,,授迪功郎,監(jiān)臺州酒務,。不久,,母歿,回福州守孝,,于墓廬講學,,從者甚多。
朱熹在建陽筑“竹林精舍”(書院)講學,,有時令黃榦代講,。朱熹編《禮書》,其中《喪》,、《祭》二篇由黃榦編成,,朱子對此十分滿意,。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提倡的道學被朝廷斥為“偽學”,但黃榦仍堅持講學,。六年,,朱熹病重,將所著書托付給黃榦,。朱熹死后,,黃榦持心喪三年,后調監(jiān)嘉興石門酒庫,。
黃榦步入仕途后,面對外族人侵,、朝政腐敗的社會現(xiàn)實,,主戰(zhàn)反和,并致力于社會改革,,力圖“壯國勢而消外侮”,。嘉定初,任江西臨川縣令,,五年(1212年),,改任新冫金縣令,著力整頓吏治,,抑制豪強,,改變社會風氣。八年,,受命知湖北漢陽軍,,當時漢陽軍地處軍事要沖,卻無城廓,,黃榦視事后即整頓軍備,,安撫百姓。十年,,調知安徽安慶,,時安慶乃抗金前線,他到任后即奏請修郡城,,并親臨督修,。兩年后金兵南下,安慶城巍然不動,。嘉定十一年,,辭安慶職,入廬山在白鹿洞書院講學,。不久,,改知和州,,以衰病辭。同年九月,,奉旨知廣州潮州,。十二月,奉旨主管毫州明道宮,。十二年,,回建陽,后回福州專事講學,。十四年三月病卒,,時年69歲。葬福州北峰,,該墓已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榦追隨朱熹二十多年,對朱熹道德,、學問,、業(yè)績倍加推崇。朱熹逝世后,,以捍衛(wèi)理學道統(tǒng)為己任,,對朱子學的傳播與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當時人評論說:“朱熹門下人才雖多,,而能真得師傳,,為有體有用之學者,當推黃榦”,。黃榦著作宏富,,有《黃勉齋集》等14種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