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北平解放前后
1948年底國民黨軍已潰退至北平城內,,故宮和全市公園中小學全已駐軍,,景山北區(qū)還存放軍火炮彈,若遭擊爆炸可能秧及北大校區(qū),。城內不時傳來隆隆炮聲和槍聲,,散兵擁入城內,治安混亂,。執(zhí)法警背著大刀,,乘著卦有6條殺無赦標語的警車全市亂轉……
在北大校內“鄭……要南飛”消息也時有傳聞,此時他利用學校的民主墻,,以回答同學提問的海報方式,,“表示自己決不會走、自己一定和大家一齊保護學?!⒄f自己一生最注重‘敦品’,,即信守諾言①”,這在師生中起到一定穩(wěn)定作用,。以后他把學校劃成五個安全區(qū),、指定院長或教授負責。并組織在校師生值班,、護校,、防火、打井,、儲糧……與此同時他還外出找駐軍傅作義的秘書長,,要求在北大所有宿舍張貼正規(guī)文告,(加蓋軍隊關防大印)“嚴禁軍隊及散兵進入北大學校及師生各處宿舍”,。
當時他仍堅守崗位,,每日上班,下午清華梅校長,、故宮馬衡院長,、師大袁校長……等人也常來辦公室,議論時局,,交換消息……當時由于鄭先生和馬衡院長早已決心不走,,反而比較輕松,甚至還在議論“景山北區(qū)軍隊搬出后,,房屋可借給北大發(fā)展……”,,在談論中央浱機搶救教授時,鄭說“……孟真膺臺大校長,,意欲將北大,,清華名教授羅至于臺大,名為搶救,,實別有企圖②”,。
1949年1月,,傅作義將軍托鄧寶珊將軍出面,通過《大公報》記者徐盈代邀請北大湯用彤,、周炳琳,、鄭天挺及楊振聲在鄧家吃午飯,探詢教育界意見,。大家一致認為,,必須保全北平,以民意為依歸(意即和平解放),。鄧亦表示了相同的意見,。過了幾天,傅作義又約了更大范圍的人在中南海座談(鄭參加),,大家亦多如此表示,。1949年1月底,正式宣告:北平和平解放,。當天下午,,傅作義召集各大學及其他機關負責人宣布此事,,并說第二天早晨有飛機飛往南京,,愿走的仍可以走。鄭天挺堅決不走,,他決心保護學校,,迎接解放。此后,,他把北大的檔案,、物資、財產,、儀器,、圖書等完整地移交到人民手中。
1949年2月,,解放軍入城,,文管會召集各校代表開會,北大由湯用彤及鄭天挺參加,。5月,,文管會接管北大,成立校委會,,任命鄭天挺為校委會委員,、秘書長、史學系主任,。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他參加了開國大典,,內心無比喜悅,他感到自己今后該學的,,該作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1950年5月,,鄭天挺辭去已擔任十八年的北大秘書長職務,專心業(yè)務只擔任史學系主任及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北大校委會對他十八年的辛勤工作作了很高評價,,并正式給予表彰。
(八)堅守教學第一線
幾十年來,,鄭天挺在北大雖擔任繁忙的行政工作,,并曾向二任校長多次請辭行政工作,但都未批準(無人接),。他始終強調我在北大首先是教授,,故一直堅持在教學與科研第一線,從未間斷,。他在北大上學時,,受黃侃、劉師培的學術影響很大,,重視史料,,工于考證。1930年代,,他在北大中文系講授古地理,、校勘學等課程,,繼又在史學系講授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等課程,不僅講課且編講義,。1938年后,,他即側重明清史的教學與研究,寫出了大量有影響的論文,,很為當時學人所稱道,。這些論文均收集于他的《清史探微》等論著中。除明清史外,,他還在史學系講授清史研究,、歷史研究法、傳記研究,、中國目錄學等課程,。解放后,他在北大時間雖短,但仍開設了元,、明,、清史及中國近代史等課,并利用北大的明清檔案,,主編了《明末農民起義史料》,、《宋景詩起義史料》等書,對開展我國農民戰(zhàn)爭史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鄭天挺奉調南開大學,,任歷史系教授(一級),、系主任、副校長,、80年代又任校長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史學會主席團,、執(zhí)行主席,,1981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組長,直至1981年冬病逝,。(完)
■文字整理:陳瑞衡
注:
?、汆嵦扈柘壬鷮W行錄,封越健,,中華書局第94頁,。
②馬衡日記(1949.1.11日)故宮紫禁城出版社第30頁第38頁第66頁(第四部分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