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巖晚鐘”從前被標為吳航十二景之一,,在長樂城關西關村附近,,民國版《長樂縣志》有如下一段記載:
邑郊西里許,有古剎,,昔人鋟“寒巖”二字于石,,因名,。即天王寺也。左引六平,,右控金雞,。雖近郛郭,而無喧囂聲,。首石峙其北,,馬江臨其南,當風日清美,,云光帆影,,合沓爭奇,咸效伎獻媚于幾席之下,,其清機靜致不可具狀;若夫夕陽西下,,萬籟歸虛,樵唱已停,,漁歌未引,,梵鐘一扣,清音四聞,,隱隱與款坎鞺韆之聲相酬答,,直令人清俗慮而滌煩襟,又不僅姑蘇城外夜半寒山,,徒供過客之揮毫已也,。
讀著這段文字,用今天的地理位置設想著“寒巖”所在,,必然如一頭霧水,。其實,城關一帶,,從前就是有一條河流繞在塔坪山周圍,,叫做太平港,也叫馬江,,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駐舟于此,。這就是上文所說的“馬江”了,所以也有了“漁歌”等之說了,。
聯(lián)系這段文字,,展開想象的翅膀,這一寺一景浮于眼前:古老輝煌的天王寺座落在首石山南面的腳下,,寺前橫著著名的馬江,,江上漁船客船絡繹不絕。江的對面就是三峰塔,,石塔巍然屹立在塔坪山上,,與天王寺遙遙相對,相映成輝,。吳航名山六平山則在天王寺的東側(cè),,與首石山蜿蜒相連。每當天王寺夜鐘響起,,在寺前船上讓人浮想連翩……
隨著歲月滄桑輪回,,從前的馬江已是樓房林立,只有河下街邊的一條窄窄的內(nèi)河,,隱約就是當年馬江的痕跡了,。根據(jù)這些記載和想象,我們要找天王寺就不難了,。在河下街八角亭旁,,我們坐上人力車,不到10分鐘就到了天王寺門口,。大門正中是“天王寺”三個大字,,兩邊是我省長樂籍書法名家鄭述信所書的楹聯(lián)“靈境不終湮唐剎重輝樂壽,精藍欣鼎煥晚鐘復盛寒巖,?!边@二十二個金字在黑底的襯托下熠熠生輝。
步入寺內(nèi),,第一座是天王殿,,一看就知是新修的,但更覺金碧輝煌,,殿周邊樹木郁郁蔥蔥,,香氣隨著微風裊裊沁入心脾,讓人覺得如入仙邦圣界,。殿墻上記有寺廟的創(chuàng)建興衰歷史。其實,,這天王寺已有千年歷史,,始建于唐代中葉,,唐大中十一年,福建觀察使楊發(fā)在寺旁的巖石上刻下“寒巖”二字,,使這寺又被人稱為寒巖寺,。宋宰相李綱罷相后曾在這寺中隱居,當時寺后的山崗種植著遍野的荔枝,,李綱嘗了這里的荔枝后,,還作了《荔枝后賦》,并在寺外的山巖上題刻“荔支岡”三字,。許多名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許多佳作。幾經(jīng)興廢,,幾經(jīng)盛衰,,如今的天王寺已是改革開放后本地人民富裕起來捐資重修的,氣勢與當時相比,,更加雄偉壯觀,。
放生池中,紅鯉在水中淺淺地游,,眾多的烏龜癡癡地爬在假山上領略著陽光的恩惠,。陣陣誦經(jīng)的聲音從后殿傳出。第二座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右邊有一座小小亭閣,。閣樓下題刻“萬壽亭”三個字,“一桿金鐘遍法界,,醒悟沉蒙返歸真”對聯(lián)分立亭閣兩旁,。閣內(nèi)掛著一座青銅大鐘,大鐘上鑄有“佛歷二千五百四十四年四月八日吉旦”字樣,?;蛟S,這就是鑄造這銅鐘的時間了,,算來這鐘也是這幾年新鑄的吧,。銅鐘旁邊橫懸一根大柱,輕輕推動橫柱,,銅鐘就發(fā)出沉沉的聲鳴,,且經(jīng)久不息,直至漸漸消失于遠方,。我想象著寺前停泊的許多船只,,在靜靜的夜晚,漁人客人都傾耳聆聽著寺中傳來的鐘聲,,心中慢慢地清數(shù)著茫茫的更次,,難怪古人把這鐘聲比做寒山寺鐘聲,,而有“姑蘇城外夜半寒山”之說。
第三座建筑是禪堂,,大門上是趙樸初書的:“寒巖重輝”四個大字,,二樓的正中則是啟功所書的“佛光久住”四字,剛才誦經(jīng)的聲音就是這里傳出的,。穿出后門,,從樂壽亭側(cè)門步出寺外,只見寺墻外不足2米處就是一座大懸?guī)r,,巖壁上大書“寒巖”二字,,每字1.2米見方肥腴的楷體字筆法蒼勁有力。左邊又有“樂壽臺”三字,,每字約有七八十厘米見方,,系繁體楷書,三個字筆劃繁多,,但清晰有致,。再左邊又有“凌仙翁升林泉”六個字,落款是董泉,,據(jù)寺內(nèi)文字記載是宋朝縣令董淵所書,。
看完這三處石刻,我抬頭向北望去,,一座山峰兀立眼前,,這不就是首石山嗎?山頂上的狀元帽巨巖清晰逼真。這時,,幾片白云從山峰上飄拂而過,,我忽然想起“首石凝云”四個字,這就是吳航十二景的首景吧!
步出天王寺,,夕陽還在山邊,,夕輝籠罩著整座廟宇,使這古香古色的建筑,,發(fā)出迷人的光芒,。路邊,幾個男女持著幾捆香擦肩而過,,我想,,中華大地處處蘊藏著不滅的傳統(tǒng)文化,這投資巨大的寺廟文化也是民族發(fā)展中前進的動力嗎?
寒巖晚鐘又一陣敲響,,敲響在我的心中,,敲響在中華民族五千年輝煌的腳步中。
(作者 林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