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看上次寫的《西游降魔》的影評,,真有點不敢相信,,居然一晃一年過去了。今年春節(jié)又見猴子《大鬧天宮》,同樣一只猴子引發(fā)的血案,,同樣票房其奇高,我卻忍不住發(fā)自內心的失望。說到底,和所有觀眾一樣,,進入影院,我想看特技,,想看畫面,,但是更想看到的是人的故事,是返璞歸真后的心靈力量,,是神性中的人性,。《大鬧天宮》則恰恰相反,,它勾描了虛無縹緲的神話世界,,以及比這世界更遙不可及的神性,,離票房很近,,但是離心底很遠。如果從原著的角度來看,,《大鬧天宮》只學到了皮毛,,卻完全丟了精髓。
讓我們看看這個故事的往生,。時間往上回溯到公元629年,,唐朝僧人玄奘從涼州偷渡出關,只身赴印度學習佛教教義,?;貋砗笏慕?jīng)歷被整理成《大唐西域記》向世人散發(fā)。他的弟子為了弘揚師傅的業(yè)績,,在書中進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寫,。此后取經(jīng)故事在社會流傳,神異的色彩越來越濃厚,。但是此時關于取經(jīng)還只是一個簡單的弘法故事,。
是誰為這個故事注入新鮮的血液?時間再往下追溯到公元1592年左右,一個叫吳承恩的科場落魄文人,,屢試不第,,生活困頓。此時正值明萬歷年間,,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吳承恩滿腹憤懣,筆力千鈞,,大膽將唐僧取經(jīng)的真實故事改編成一個統(tǒng)括三界,、四人取經(jīng)的神話傳奇。自此,一系列兼具神性和人性的全新形象橫空出世,。因緣際會,,明代少了個平庸的官僚,卻讓時代多了個偉大的作家,。 今天的80后,,普遍將孫悟空形象認定為神通廣大、嫉惡如仇,,頭腦簡單,,喜怒易形于色。這一固定印象大多拜86版《西游記》所賜,,這一創(chuàng)下吉尼斯電視劇播放紀錄的電視劇基本奠定了今后所有改編西游記的人物基調,,唐僧善良愚昧,孫悟空魯莽易怒,,豬八戒貪吃好色,,沙僧遲鈍木訥。實際上,,作為中國神魔小說開山鼻祖的《西游記》,,如果這么簡單定義人物的話,是不足以列入四大名著而流傳至今的,。原著中有這么一段對話,,來自孫悟空和菩提祖師,彼時,,孫悟空還無名無姓,,爬山涉水,找菩提祖師學法,。菩提祖師問他:你姓什么?”猴王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痹谶@里,,孫悟空聽錯菩提的話,以為菩提問他的性格,。這里可以看出,,此時的孫悟空性格是非常溫順的,甚至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與銀幕上展示的孫悟空的一觸即發(fā)的火爆性格大相徑庭,。這才是原著中給我們展現(xiàn)的一個多維度的孫悟空的形象,它雖然來歷不明,,性格卻真實易感,。它不知從何為來,要往何去,,一無長處,,要想在這茫茫天地間生存下去,不得不靠這樣的謙卑溫順才能生存下去,。正如書中所評論的“溫柔行的天下,,剛強寸步難行”。一句神來之筆,,盡顯吳承恩對世事的洞知,。盡觀全書,處處是這樣別有深意的描述,。吳承恩筆探幽微,,嬉笑怒罵中字字血,聲聲淚,,筆底波瀾,,只因心中滿目瘡痍。只有這創(chuàng)作的陣痛產(chǎn)生的心血,,凝練成詞,才能穿越歷史重重的圍墻,,跌宕到人心深處,,一圈一圈的,讓人心也感傷,,也柔軟,。而《大鬧天宮》端著原著的名,打的卻是快餐消費的實,,消費觀眾好不容易對國產(chǎn)電影樹立起的些許信心,。
我們再把時間的坐標往西方移移 ,西游記成書后362年,,也就是公元1954年,,英國作家托爾金出版了魔幻史詩小說《指環(huán)王》,這是一部中土世界誓死抵抗黑暗,,迎接光明的系列作品,。從2001年開始,魔戒電影三部曲陸續(xù)上映,,不但成就了商業(yè)上的高票房傳奇,,更因為其中展現(xiàn)出的撼動人心的正義力量而成為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指環(huán)王》成功地將神賦予人性,,眾生混戰(zhàn),,痛快淋漓,眾生彷徨,,更挑動觀眾敏感的神經(jīng),。即使是神也要為榮譽而戰(zhàn),至死方休,。而反觀《大鬧天宮》,,節(jié)奏拖沓,劇情狗血,,明顯模仿《指環(huán)王》但是反而弄巧成拙,,大范圍的慢動作,不斷重復的面部特寫,,將家喻戶曉的劇情變成了又臭又長的裹腳布,。既無西方神話的宏大敘事,更無中國古典神話的細致優(yōu)雅,,煙火散盡,,只剩一地雞毛。
時間就是這樣的好東西,,它不揚善不隱惡,,只是默默地等著,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作者 陳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