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浩蕩長河里,有著數(shù)不盡的光輝與崢嶸,,奮斗與砥礪,,自被稱為“軸心時代”的春秋時期百家爭鳴之思潮發(fā)端以來,,中華文化便猶如那生生不息的長江、黃河,奔流不盡而又百舸競渡。
置身于這偉大的文明和偉大的哺育中的炎黃子孫,,血液中流淌的是天下家國的驕傲自豪與舍我其誰的敢為人先,內(nèi)心深處則總是在不停地醞釀著讓這燦爛文化始終延綿不斷的生生之火,。
正是如此的不懈和這般的堅持,,我們的中華成了全世界范圍內(nèi)恒存持久的古國,而在這偉岸和光榮的締造中,,傳遞我們傳統(tǒng)精神的基因主旋律,,則是那影響中華文化幾個世紀的儒家文明,而那些為儒家思想體系添磚加瓦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作用的人,,便永遠地留在了歷史車輪不滅的印記之中,。
誠如儒家大宗師張載所言,所謂儒者,,其使命無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振聾發(fā)聵的詞句我們至今言猶在耳,,這基本成了二程,、朱熹所力行倡導的“程朱理學”的核心元素“道統(tǒng)”的整體性輪廓。而“道統(tǒng)”,,這擲地有聲的詞語,,就此構(gòu)成了傳統(tǒng)中國人刻骨銘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與有榮焉,,于長樂而言,,此處即是我們所時刻銘記于心的榮耀和歸屬。是的,,“道統(tǒng)”,,這樣一個在傳統(tǒng)文化中居于極其重要地位的元素,它最終的落腳點,,實實在在地屬于長樂,,屬于我們所有人。
“道統(tǒng)斯托”,。這四個來自于清代康熙大帝御筆親題的大字一直懸掛在長樂青山特祠之內(nèi),,與青山相伴,和綠水并存,,歷經(jīng)了幾代風雨,,卻依舊澤披后人。
這是我們長樂的先賢黃榦,,我們的勉齋公,,所留給后人的最大精神財富。
八百多年前,,在長樂的青山村,,一陣不一樣的啼哭聲震動周遭,從此,,長樂這個人杰地靈的海濱鄒魯迎來了又一個影響中國歷史的人杰,。黃榦,生于斯,,長于斯,,卻并未將自己的視野蜷縮在一隅的一葉障目之中,相反,,尚在稚齡的他便深知文人士子之使命擔當與人生理想之所在,,這難道不是“為天地立心”嗎?
今天,青山村那茂密的龍眼貢果林深處,,還存留著黃榦沐浴時遇到朱熹的遺跡,,那彬彬有禮的身姿,那少年老成的模樣,,打動了朱熹,,更留給了后世不絕于耳的嘆服。
“為生民立命”同樣是黃榦所念茲在茲的重要人生命題,。君不見,,黃榦的一生,絕非一般文人皓首窮盡,、兀兀窮年而又“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碌碌無為,。與我們一般人印象中的“書生”不同,,黃榦始終是主張經(jīng)世致用的積極入世者,他曾為英勇刺秦的荊軻親手寫下了豪氣沖天的詩句:說與男兒莫愛身,,簞瓢陋巷不為貧,。古來亭士君知否,拚得頭顱斫與人,。這樣的詩句,,聯(lián)系到南宋時代的時局,我們不能不為黃榦心中的那一股浩然之氣而觸動,,而感慨,。黃榦絕不是那數(shù)不清的腐儒可以相提并論的,他所承繼的,,恰恰是儒家最本真的,,源自孔孟的那股“仁義”之氣,那不是死板一塊的教條,,而是真真正正的血性與本心,。
持著這樣的本心,黃榦走上了自己的仕途,,他親臨戰(zhàn)火前線,,督造邊防要塞,致使疆域安泰,,最后老百姓那發(fā)自肺腑的傳唱“不殘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黃父也,?!保屗钦卫硐虢K于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為往圣繼絕學”,,則是黃榦在中華文化面臨異族入侵的危難形勢下,在朱熹所堅持的儒家思想體系遭到了執(zhí)政當局的歪曲和打壓之際,,他不畏權(quán)貴,,更不顧自身安危,為朱熹的思想遺產(chǎn)做著竭盡心力的虔誠貢獻,。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是黃榦,,最終論定了程朱理學最重要的“道統(tǒng)”體系,,是他將朱熹想闡釋而沒有完全闡釋清楚的內(nèi)容做了蓋棺論定式的注解,更是他最終將朱熹的思想體系完善成了,,在不違背朱熹本意前提下能被統(tǒng)治階級所接受的樣式,,以至于連蒙古人統(tǒng)治的北方都成了理學的重地,。在那香煙繚繞的曲阜孔廟,享受供奉的黃榦,,是實至名歸的,。
“為萬世開太平”,這是黃榦生前并未做到也未親眼得見的,,但人的思想總歸是超越肉體而永生的,,在黃榦逝世后的一千年,程朱理學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伴隨著學子們朗朗上口的四書五經(jīng),,科舉制、士子地位的完善和充實,,這些都使得我們這個民族越來越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治”國度,,直到鴉片戰(zhàn)爭之前,這有條不紊的思想體系,,保證了這個國家?guī)讉€世紀的穩(wěn)定和繁榮,,甚至連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都對中國的文治艷羨不已。
為著黃榦先祖的不朽功績和無愧于時代的偉大思想,、偉大人生,,我們身為中華兒女、長樂鄉(xiāng)人,,又有何理由不以史為鑒,,在黃榦先賢的“巨人的肩膀上”,在他親身為我們樹立的榜樣上,,對他進行“為往圣繼絕學”呢?
我想,,我們的每一分努力,都將告慰先賢的英靈,,也衷心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對著所有人高聲地呼喊,我們無愧為黃榦之同鄉(xiāng),,無愧為中華之兒女,。
(作者 黃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