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首占的唐嶼村,、嶼后村、黃李村三村相連,,四面環(huán)水,,傳說村旁的鯉魚山如“雙鯉躍龍門”,登高遠望,,三村東后門江源自玉田山,,流經(jīng)本境,匯入上洞江至營前江口,,活似一條巨龍,,而唐峰三臺山黃李村正座落于“巨龍”腹下,山水綺麗,,土地肥沃,。古民謠有:“吃米面前洋,,燒柴對面山,吃魚后門江,?!痹谶@土地豐美的地方,鄉(xiāng)民日出而作,,日暮而歸,,衣食無憂。登上中臺峰,,極目環(huán)視,,形勝壯觀,透過一片片綠云似的相思林,,眼前展現(xiàn)了一幅幅李三峰詩贊的“唐峰十景”:祈山獻瑞、鼓石呈祥,、江頭夜釣,、山腰冬樵、煙村農(nóng)事,、池館書聲,、二鯉騰空、九龍漾月,、高岡秀柏,、古井清泉?!疤品迨啊睅捉?jīng)滄海桑田,,遺跡現(xiàn)存無幾,但古榕附近的宋井古跡猶存,,渾圓的石井欄,,清澈如鏡的井水依然豐沛。古樸的宋井見證了村落年代的久遠,。
明代七下西洋的鄭和有個隨將叫李參,,他就出生在黃李村。明洪武二十年李參將軍出生在這里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里,。他的曾祖父李彰,,字昭遠,號三峰,,是宋代理學大師李侗的六世孫,。明永樂七年正月,正使太監(jiān)鄭和舟師駐泊長樂太平港,,在周邊招募人員,,李參應征,,鄭和收作親隨。同年冬,,鄭和第三次出使西洋,。李參首立功勛歸國,李參榮封忠武校尉之職,。明永樂十一年冬,,李參再度隨舟師第四次出使西洋。十三年歸,,亦得厚嘗,。明永樂十五年至十七年,鄭和舟師第五次出使西洋各國“宣德化而柔遠人”,。李參隨舟師出使,。明永樂十九年二月至廿年八月,護送霍爾木茲,、科澤科德,、亞丁、馬爾代夫,、摩加迪沙,、布臘瓦等十大國使團返國,歸程時,,皇上升授李參游擊定遠將軍,、總管府中軍,并封其父李師古定遠將軍中議大夫,。
明永樂廿一年,,李參返鄉(xiāng)祭祖,在堂兄黃九虎幫助下,,在曾祖故居前,,建筑二進府第。
宣德元年正月二十五日,,祖父佑采逝世,,同堂兄黃九虎共同料理喪事,將靈樞葬入本村鯉魚山尾,。
宣德六年至八年,,李參隨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歸途中鄭和病逝于古里,。宣德十年三月十日,,李參賢妻朱氏辭世,恩愛妻子的離去,李參精神受重創(chuàng),,亦重病纏身,,回到閩縣至德里唐嶼村養(yǎng)病。正統(tǒng)元年十月初十,,藥石無效,,在唐嶼家中逝世,享壽五十年,。
李參是至今發(fā)現(xiàn)惟一有史料記載具體姓名,、生卒年、事跡,、官銜的隨鄭和下西洋的長樂人,。在其舉薦下,一批又一批的應征者加入鄭和船隊,,隨師遠航,,其中有相當一些人留在了海外,一定程度推動了長樂航海熱潮和海外移民潮的興起,,為長樂成為“海員之鄉(xiāng)”和“華僑之鄉(xiāng)”作出了一定貢獻,。
他的故居如今還在,位于首占黃李村中臺山丘上,,俗稱燕窩穴。故居依山勢自下而上建筑,,包括元明兩代古屋,,總面積達千余平方米,坐東朝西,。一是李參曾祖李彰蓋的六扇五房并附有書院,,俗稱李氏祖廳和三峰書館,清雍正年間李恒楚再修故居作祖廳,,史稱柿樹下李祖宅,。1997年因年久失修坍塌,尚留完好的宅基;二是李參下西洋立功授封榮歸故里,,于1415年(永樂13年)在曾祖故居前,,續(xù)建二進四扇三明代古屋,深度約21米,,寬度約13米,。兩代故居圍墻緊連,三進大門位列同軸,。如今頹圮的第三進古居荒草蔓蔓,,三層花臺滿布藤蔓野草,如蘇杭刺繡般繡滿花臺四周石縫,望去“繡線”明晰,,可以想象古時花事盛況,。對李參故居村民有一首順口溜:“三落透后四落排,八字門前照墻埕;左有魚池右書齋,,中落兩塊斜石板,。”而魚池書齋今俱在,,但斜石板與石埕,、方形斗拱足以見證當時的繁華景象。古居內(nèi)還遺留有明朝舂臼,、石磨,、一堵斷垣嵌著既厚又大,中凹的明朝磚石,。故居左側(cè)有一條寬約2米的通道,。通道為官宦之家所特有,通常為傭人進出的地方,,狹長幽深,,從大門一進可通至三進。三進院落還遺有幾十噸重的光滑的巨大石板條及又矮又小,、采光極差的撇榭,,供傭人居住。
故居一進偏房有一副楹聯(lián):“明輝昭日月,,吉第沐春風”,。
在李參故居左側(cè)向前行約五十米。有一座紅墻黑瓦的明代建筑,,清時重修,,稱“聚英堂”(也叫真武殿、元帥廟),。其坐南向北,,北為馬頭山,其后是鯉魚山尾,,亦即左臺峰,。堂大門有一副聯(lián)曰:“群英朝筆架威靈顯應,敬神如神在福澤聯(lián)鄉(xiāng),?!眱?nèi)中供奉玄帝像,設(shè)有戲臺,,每逢年節(jié)開戲,,鑼鼓鐃鈸,,鞭炮震天,男女老幼濟濟一堂,,熱鬧非凡,。
鯉魚山是一處小山丘。登臨山丘眺望,,四野蒼翠,,空氣清新,。南面有一條綠波蕩漾的小河汊,,陽光下微波粼粼閃爍?!安遏~后門江”,,活鯉魚放籽萬萬千,故首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
鯉魚山有一個“雷劈巖”遺跡,,一塊圓石被雷電劈成兩半,鄉(xiāng)民用水泥將裂縫堵上了,。從左臺峰下來,,在道路東面可見匯集唐嶼、嶼后,、黃李三村的“唐山境”(俗稱土谷祠,、大王廟)古跡,民國甲子年黃李嶼后人重修,。民間有擺暝,、求子燒香、祭祀等盛事都在此舉行,。
鯉魚山見證了多少歷史滄桑,見證了多少人事浮沉,,更見證了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發(fā)展與富裕,。
(作者 林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