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科學記錄最完整的鴨嘴龍胚胎標本,館藏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位于福建泉州南安市),。
5月11日,,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學者聯(lián)合發(fā)表了一篇論文,文章描述了兩件來自中國江西省贛州盆地上白堊統(tǒng)河口組的恐龍胚胎,記錄了迄今為止科學記錄的最完整的鴨嘴龍類胚胎,,標本館藏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將這組標本昵稱為“英貝貝 Ying Baby”,,我們可以憑借它們來回答一些關于恐龍發(fā)育和繁殖的重要問題,。本次論文于近日發(fā)表在學術刊物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BMC生態(tài)與進化》)上。
就在2021年12月22日,,該館館藏的一枚名為“英良貝貝”的恐龍胚胎化石,,被發(fā)現(xiàn)是迄今為止科學記錄的最完整的恐龍胚胎。
胚胎部分約占整個蛋的40%
胚胎蛋殼約0.4毫米厚
“英貝貝”鴨嘴龍胚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供圖)
此次發(fā)表的鴨嘴龍類胚胎“英貝貝”原產于贛南地區(qū)白堊紀晚期的地層中,距今約7200萬至6600萬年,。英貝貝胚胎所在的蛋為長徑約9厘米的橢圓體,,容積約660毫升,胚胎部分約占整個蛋的40%,,胚胎蛋有著薄薄的約0.4毫米厚的蛋殼,,其微觀結構顯示其屬于圓形蛋科。
根據恐龍胚胎的頭骨,、脊椎和四肢骨骼的獨特形狀,,可以推斷出蛋中包含的化石胚胎“英貝貝”屬于鴨嘴龍類。這是一類生活在恐龍時代末期的大型植食性恐龍,,它們都長著極具辨識度的鴨子一樣的扁平嘴巴,。著名的埃德蒙頓龍,、山東龍,青島龍,,盔龍,,慈母龍都是屬于這個類群。
“英貝貝”鴨嘴龍胚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供圖)
鴨嘴龍類胚胎并非在全球范圍內首次發(fā)現(xiàn),但是這些新的鴨嘴龍胚胎是迄今為止在同類中保存得最好的胚胎,。不過,,學者很難準確地知道這組胚胎代表鴨嘴龍類的具體哪個屬種;特定物種的鑒定特征往往在生命的后期才表現(xiàn)出來,。不過,,胚胎頭骨上部的后邊緣保存的原位鱗骨的獨特形狀:后突高而鈍,讓人聯(lián)想到一些鴨嘴龍超科恐龍,,如都同樣來自亞洲的列弗尼斯龍,、譚氏龍和南寧龍,表明了新標本與這些物種可能具有的親緣性,。
英貝貝胚胎蛋表明:
小型的蛋與晚成雛龍 是鴨嘴龍類的原始性狀
“英貝貝”3D復原圖(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供圖)
此次發(fā)現(xiàn)的蛋與胚胎化石的大小與北美上白堊統(tǒng)更特殊的鴨嘴龍類是可對比的,。這些鴨嘴龍類傳統(tǒng)上被分為兩類:頭骨上有精致空心脊冠的賴氏龍亞科,,以及沒有這種脊冠的櫛龍亞科或鴨嘴龍亞科。一般來說,,鴨嘴龍亞科所產的蛋比賴氏龍亞科要小許多(容積分別為900毫升和4000毫升),,因此孵出的雛龍也較小。不僅如此,,鴨嘴龍亞科的雛龍被認為比賴氏龍亞科的發(fā)育程度更低,,特別是在肢骨的形成方面。也就是說,,鴨嘴龍亞科的雛龍是晚成的,,它們在孵化后的較長一段時間后,四肢骨骼才完全長成,。相比之下,,體型較大的賴氏龍亞科雛龍則是早成的,出生之后可以很快加入龍群,。這個有趣的差異對于演化生物學家來說,,自然會產生一個關于鴨嘴龍祖先性狀的問題:鴨嘴龍類的祖先在孵化的過程中,其雛龍是晚成的還是早成的?此次發(fā)現(xiàn)的英貝貝胚胎蛋中,,蛋和胚胎都很小,,與鴨嘴龍亞科相似,這表明小型的蛋與晚成雛龍是鴨嘴龍類的原始性狀,,而賴氏龍亞科更大的蛋與早成雛龍是衍生的,,這就是“英貝貝”恐龍胚胎所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科學新知。
知識拓展:
恐龍蛋與恐龍胚胎
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恐龍也都是卵生動物,。在恐龍統(tǒng)治地球1.6億年的歷史中,留下了大量的恐龍蛋,,其中一小部分經過長期地質作用形成的化石,,保存在中生代地層中。從1859年以來,,世界各地及我國很多中生代地層,,特別是白堊紀晚期的地層中都發(fā)現(xiàn)過大量恐龍蛋化石,。一般來說,,恐龍蛋化石僅保留了蛋殼結構,內部的蛋清和蛋黃早已流失,,取而代之是被礦物溶液通過蛋殼滲透進來并填充空腔,。恐龍蛋化石形態(tài)有圓形,、橢圓形,、卵圓形、橄欖形等多種形狀,,尺寸從鵪鶉蛋大小,,到大的超過50厘米,這些恐龍蛋中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被確定是哪種恐龍所產,。
極少數恐龍蛋內還保存有胚胎化石,,是最稀有的化石之一,這些化石為研究恐龍的生殖發(fā)育,、行為,、演化以及古生態(tài)提供了寶貴資料。然而,,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恐龍胚胎發(fā)育的任何階段都可能停止,其早期胚胎的骨化程度很低,,化石難以分辨,,只有當恐龍蛋中的胚胎到了一定的發(fā)育階段之后,我們才有可能找到保存較為完整的、易分辨的胚胎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