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新聞網(wǎng)訊 8月6日傍晚, 盛夏日間的暑氣還未退卻,營前街道黃石村的村民們就已早早等候在通往黃石陶器廠的路口處。當天,我市宣傳思想文化“一鎮(zhèn)一品”之營前街道“古韻陶風展陶藝”活動在此舉行。市領導鄧嵐、李明、林秀明、朱梅端參加活動并為福州海峽陶藝交流中心揭牌。
參觀龍窯 回望歷史
在位于黃石村的福州海峽陶藝中心,來賓們觀看了制作精美、造型奇特的各種現(xiàn)代陶藝作品,該中心負責人盧佳倫向來賓們介紹了現(xiàn)代陶藝及長樂縣陶器廠的發(fā)展歷史。
隨后,來賓們在他的帶領下參觀了有著“水墓亥窯”之稱的古龍窯。該窯依山勢而建,頭低尾高,橫亙60多米。山坡下的龍頭是燒陶的起火處,最高處的龍尾是一個磚砌的巨大煙囪。窯床上有3個窯門,供裝陶、出陶用;窯背上兩側(cè)各開64對窯孔,那是添加柴火、觀察爐溫的地方;燒陶一次,要消耗柴草約150擔、烘硋的煤炭2噸;燒陶的時候,爐溫高達1200度……盧佳倫向來賓細細講述。
各個工序作坊里都有幾位工人正在工作,原始的制陶技藝展示,讓來賓在嘖嘖稱贊的同時仿佛進行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
精彩演出 展黃石風采
由黃石舞獅隊表演的《盛世歡歌》讓來賓們一睹了黃石又一個歷史傳奇的風采。“真好看,這個只有廟會才能看到的節(jié)目,沒想到今天能看到。”記者身邊的嘉賓小聲地說著。
“開窯嘍!……”閩劇小演唱《古龍名窯贊》的第一嗓響徹了整個村莊,像是來自古龍窯悠遠的吶喊,現(xiàn)場觀眾凝神靜氣。“明末崇禎年日間,興化莆仙陶器傳。黃石開始陶器興。”、“研發(fā)產(chǎn)品新樣式,嵌花陶器亮如漆。”、“制陶工藝要傳承,古窯爐火不能停。”演員用優(yōu)美的唱詞為觀眾講述了古龍窯的興起、革新、傳承這一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要發(fā)揚光大的美好愿景。
我市書法家郝新亮表演的土陶書法,頗具李白月下獨酌時的瀟灑飄逸,現(xiàn)場觀眾看得如癡如醉。
作為整場演出背景的現(xiàn)場制陶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堪比今年春晚上的小彩旗。
我驕傲 我是黃石人
據(jù)了解,營前的制陶業(yè)始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歷史悠久。該村的古龍窯已歷經(jīng)三百多年,作為其技藝傳承的黃石陶瓷廠曾以其先進的制陶工藝和獨具特色的藝術品味聞名海內(nèi)外。對于這段輝煌的歷史,黃石村的村民們無比自豪。
“我老公十幾歲就在窯廠做工,做過大大小小陶器不知道多少件,我們村里人買陶器比別人都方便,價格又便宜。我們這個窯有350多年的歷史了。”楊柳英阿姨邊說邊做著手勢。她身邊一邊喝著茉莉花茶一邊看演出的老伴林萬豐依伯一個勁地沖記者點頭,眼神中滿是驕傲。
村民林丹云阿姨也大方地告訴記者,自己嫁到黃石村已經(jīng)近三十年了。公公做了一輩子陶器,如今家里還保留著公公做的一些精美的陶器。“我平時基本不用不銹鋼的容器,我們家一直堅持用陶器,我娘家人經(jīng)常托我給他們帶陶器,不過現(xiàn)在很多陶器都買不到了。真希望這些古代的技藝能流傳下去。”
“奶奶,我也要做陶器。”林丹云阿姨懷里三歲的孫子突然冒出這句話。
(記者 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