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吳秀林正在工作
莊子筆下運斤成風的石匠,、削木為鐻的梓慶,、斫輪論道的輪扁、游刃有余的庖丁,、刻木為鳥的魯班……這些匠人無一不是憑借耐心,、專注和堅持的工匠精神,才由普通人成為行業(yè)翹楚,。但工匠精神并不是那么容易練就的,,很多人,需花費小半生,,甚至大半輩子,或是終其一生,。
吳秀林,,長樂江田的一位工匠師傅,17歲開始學做木工,,23歲開始接觸雕藝,,如今人過半百,在長樂南鄉(xiāng)里算是小有名氣,木雕,、石雕,、玉雕、牙雕,,他都能做得有模有樣,,甚至以水泥為材質(zhì),也能雕出花樣,。
問他什么是最難雕的,,他想了想,就回了句,,“做久了,,都沒有難的?!逼拮釉谂月犕?,咧嘴便笑,“他無論做什么,,都能做成”,,言語間透著對丈夫小崇拜,不過,,也有點小埋怨,,埋怨他經(jīng)常因此不眠不休。
藝術(shù)是要有所犧牲的,!
在塵土飛揚的小作坊里,,吳師傅揮刀砍泥,推敲琢磨,,“因為興趣太濃了,,每天都不困,總是醒著的,,不吃藥都睡不著”,,整天和鏨子,、錘子,、角磨機打交道,干起活來粉塵極大,,還要帶著厚厚的口罩,,但他的工作時間永遠是每日十小時以上,。
兒時的興趣,成其一生的堅持,,“我興趣畫畫,,我父親很早就過世了,,我跟著舅舅做木工,做了五六年,,有次鋸木頭的時候,,意外受傷,就在家休息,,好了以后,,去山上,看到有人在塑菩薩,,我就很想學,。”
古代佛像,,很多是當時工藝最好,、造詣最高的工匠做的。福建,,素來佛教興盛,,寺院林立,慢慢地,,吳秀林開始給寺廟里雕菩薩,,也因此掙了些錢。在古槐上店,,有一個華光大帝的塑像,,是吳秀林的第一尊泥塑作品?!八聫R里的佛像不會直立,,而是稍微往前傾,才能形成包裹的氣場”,,類似的講究和智慧,,也成了他的雕刻經(jīng)驗。
為了提升技藝,,吳秀林在一位莆田刻花師傅的介紹下,,后來去了廣東四會,當?shù)氐挠袷窨谭浅3雒?,“在那里,,我邊學邊做邊賣,每天都要趕早市,,早晨都五點起床,,把自己雕的東西放在小車上,拉到市場上去賣,,擺個攤子”,,一晃就是八九年。
石不能言,,最是可人,。采石而雕,情趣天成,。他說,,“我最擅長雕刻人的面容,或丑陋,,或慈祥”,,都栩栩如生。一直以來,,宗教神話是吳秀林的主要創(chuàng)作題材,,他偏愛傳統(tǒng)、古典,。但他也幫學校雕塑古今榜樣人像,,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有教化功用、有社會價值的,。
日常里,,他會自己雕一些小擺件,配以練達的處事哲學,、殷切的勸學向善,,或者通透的人生感悟,如“知識就是力量”,、“讀圣賢書,,行中國理”、“漫漫人生路,,文明第一步”……
圖為吳秀林兒子吳航彬正在創(chuàng)作
今年,,正逢長征勝利80周年,吳秀林正在創(chuàng)作一系列長征題材的作品,,兒子吳航彬是他的得力助手,。提到兒子,他十分驕傲,,“我做傳統(tǒng),,我兒子做現(xiàn)代,他14歲開始,,我叫他每天晚上完成一副人物畫,,他很聽話,也畫得很好,。17歲的時候,,他去莆田拜師,,他的師傅是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方文桃?!?/p>
其實,,現(xiàn)在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雕刻技藝,畢竟耗時耗力,。想成為一個好的匠人,,沒有近路也沒有快道,只有一步一步地埋頭往前走,,像長征的路,。這條路,吳秀林走了33年,,吳航彬也走了11年,,但愿能有更多人能像吳家父子一樣,耐得住歲歲年年的寂寞,,持得住分分秒秒的專心,,莫讓匠心逝光陰。
(記者 段玲 通訊員 李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