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新聞網訊 近日,記者走進營前村林氏宗祠,,看到舞臺上矗立著兩根高約4米新奇的石柱,。它奇就奇在石柱不是一般所見的四個棱角或六個棱角,而是7個棱角,,看上去特別精致,,古雅。這究竟是哪位能工巧匠打造的呢?幾番打聽,了解到是航城聯(lián)村井尾自然村的“打石狀元”所造的,。啊,,在我們長樂市居然還有“打石狀元”?真是奇上加奇,聞所未聞,。于是,,記者立馬直奔井尾村探個究竟。
記者沿著一條鄉(xiāng)村水泥路剛走近井尾自然村,,就聽見村外一塊堆滿石料的雜地上,,傳來“喳喳”的電動聲,白色粉末飛揚,,三四個打石師傅分別手握電動切割器,,在石料板上制作各種圖案。記者向一位較年長的師傅打聽“打石狀元”故事時,,這位老師傅高興地叫起來:“算是你找對了人,,打石狀元就是我爺爺!”老師傅索性停下手中活,與記者聊了起來,。
這位老師傅叫王綱佺,,今年63歲,一說起爺爺的事跡話匣子就關不住了,。百年前,,井尾村僅有120多戶,有一半人口從事打石行業(yè),,在本村,、城關、營前等地開了多家石料加工場,,同時以淳厚人品,、精湛工藝稱譽四方,慕名前來邀請修建者絡繹不絕,,井尾村儼然成為著名的“打石專業(yè)村”,。特別是王綱佺爺爺王天京更是石匠中的佼佼者,獲得“福州萬京(石匠),,長樂天京”的美譽,。讓這個“打石專業(yè)村”更加聲名遠播的是一次“打石擂臺賽”。那是在1914年,,營前修建林氏宗祠時,,聘請爺爺王天京和父親王依顯為主的井尾班石匠和另外來自閩南的一班石匠,各自分擔一半建祠工程,。在制作宗祠舞臺石柱時,,王天京別出心裁將過去石柱四角或六角改為七角形,,不僅增大了石雕的難度,而且耗費幾倍工時,,但王天京不計報酬,,經過三個月的精雕細琢,終于將兩根“七角石柱”矗立在舞臺兩側,,工藝之精湛令人贊嘆,,連同臺競技的閩南石匠也說:“真不簡單,,服了!”
此后,,馬頭村修建鄭氏宗祠,王天京應邀前往打造“七角石柱”,。這次,,王天京又進一步創(chuàng)新,在石柱對聯(lián)字跡間隔處精雕花草飛禽圖案,,石柱顯得更加秀美壯觀,,極具觀賞性。不久,,閩侯縣一個鄉(xiāng)也是建宗祠,,慕名來長樂邀請王天京,同樣,,“七角石柱”再次引起轟動,。他們都說:“天京師傅堪稱‘打石狀元’啊!”從此,井尾出了個“打石狀元”不脛而走,,聲名遠播,。
說到這里,王綱佺臉上露出自豪的微笑,。他說,,解放后,井尾打石仍然十分紅火,,不論建筑工地,,還是私人邀約,到處可看到他們的身影,。國慶10周年前,,省里選拔優(yōu)秀石匠到北京天安門務工,父親王依顯以及曾永長等4人被選上,,在北京干了一年,。琴江滿族村的六角門、石珠等,,都是出自井尾石匠之手,。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作為著名僑鄉(xiāng)的井尾村大部分人都出國了,年紀大的石匠也退休養(yǎng)老了,,唯獨王綱佺在父親去世后仍然堅守打石工藝不放棄,,兒子跟他干了十幾年,前幾年也去美國了,,叫父親不要再干了,,但王綱佺舍不得這祖?zhèn)鞯墓に嚕€說過去純手工辛苦,,現在半機械化了,,勞動強度輕松多了,還能撐幾年,。當兒子從美國回家,,總要叫兒子來石場幫工,讓這個“狀元后代”記住打石的工藝,。
“這幾年,,帶了幾個遠房親戚小伙一起干。雖然辛苦些,,但總算有年輕人接班了,,喳喳的電動聲不消失,心里特別舒暢哦!”王綱佺樂呵呵地說,。
(吳航鄉(xiāng)情報記者王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