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記者分享小組討論成果。見習記者 林奕婷 攝
福州新聞網8月25日訊(福州日報見習記者 林奕婷)23日下午,福州日報小記者走進位于長樂大東海新天地的網紅階梯書屋,福建省小語專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語文學科帶頭人陳秀娟老師給小記者帶來了主題為“美麗長樂——‘看到’與‘看見’”的“大東海杯·美麗長樂”青少年文藝作品征集活動指導課。
“大東海杯·美麗長樂”青少年文藝作品征集活動由長樂區(qū)委宣傳部、福州日報社、長樂區(qū)教育局、共青團長樂區(qū)委、“美麗長樂”辦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旨在鼓勵廣大青少年去觀察生活、用心感受長樂的改變與美麗,記錄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
如梯田般堆疊的木質階梯上,47名小記者高低錯落地坐著,圍繞著他們的是有序擺放的書籍。在這樣一個充滿書香的開放氛圍中,小記者們有的捧著腦袋、有的皺著眉頭,都在思考著陳秀娟老師剛剛拋出的問題。
這是一堂充滿頭腦風暴的指導課,“沒有標準答案”是這堂課的基調。陳老師鼓勵大家走出思維定式,按自己的想法來尋找“作品主題”當中的關鍵詞。“我認為‘作品主題’中的關鍵詞是變化,因為有了變化才能突顯美麗。”“我覺得是觀察,因為會觀察的人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麗和變化。”小記者踴躍地給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
這也是一堂注重傾聽的指導課,陳秀娟老師認為傾聽比表達更重要。傾聽,不僅是傾聽別人的訴說,同時也在將他人表達的觀點納入自己的思考。陳秀娟讓小記者以4人為一小組,一起討論大家認為與長樂有關的人、事、物,并記錄在紙上。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通過傾聽,能夠發(fā)現(xiàn)更加多樣、豐富的長樂。
祖籍長樂的著名作家鄭振鐸以海邊常見的海燕寫出了自己的鄉(xiāng)愁,陳秀娟老師以此為例告訴小記者,在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時要把自己當作線索,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用心去看見人、事、物背后的情,這樣小朋友們筆下的長樂才是有溫度的。
此次文藝作品征集活動由福建大東海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獨家冠名。近年來,大東海集團在實現(xiàn)企業(yè)自身快速發(fā)展的同時,積極踐行社會責任,以各種形式投身參與文化教育、幫扶助學、扶貧脫貧等公益事業(yè),回報社會。今年疫情期間,集團捐贈的抗疫專項資金、物資等合計32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