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翔福國際郵件處理中心,智能環(huán)形交叉帶分揀設備,。
福州晚報記者 毛小春 文/攝
1982年2月13日,,《福州晚報》頭版刊登《我市首次收到臺灣直郵信件》的報道,,見證了榕臺開啟直郵的重要時刻,。
這條新聞寫了這么一件事:
1982年1月28日,,鼓樓郵電分局收到一封貼著臺灣郵票,未蓋香港郵戳,,1981年12月31日從臺北市寄出的家信,。信封上寫著“香港福州東街路115(121)號(泰山巷一號)后進,盧超駿,、盧超駒先生收轉林恒先生啟”,。這是我市第一次收到由臺灣直接來的信件。市勞模,、投遞組長林云恭深感這封信件來之不易,,便自告奮勇接受了送信任務。
2021年12月19日,,投遞首封臺灣直郵信件的林云恭老人就90歲了,。記者近日在金山一小區(qū)回訪,聽他講述當年的故事,。
東街路115號、121號,,均查無此人,。“泰山巷一號”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地名,,現(xiàn)在是哪呢,?林云恭四處走訪,得知“泰山巷”在東泰路一帶,,此處有幾百戶人家,,他逐一敲門查問,。好不容易問到了認識收信人的住戶,才知道他們已經(jīng)搬到臺江了,。幾經(jīng)周折,,林云恭終于將這封信親手交到年逾古稀的林恒手中,為當時已經(jīng)32年不通音訊的兄弟重新建立了聯(lián)系,。
“那時兩岸隔斷已久,,臺灣直郵是新鮮事。投遞臺灣寄來的信件,,大家有心理負擔,,但我知道,《告臺灣同胞書》都發(fā)表了,,通郵肯定是國家支持的,,我又是投遞組長,這件事就接下來了,?!绷衷乒Щ貞浾f,當年臺灣寄來的信很多是“死投件”,。有的收信人地址變化,,普通投遞根本找不到人;有的收信人見是臺灣寄來的信,,拒絕接收,。
林云恭給記者一張紙條,上面寫了5件投遞臺灣直郵信件的事,。林云恭指著其中一條說:“這是寄往南門兜林某的信,,根本找不到人。我利用下班時間,,多次到這地址附近找老人聊天,,打聽有誰以前住在這里后來去了臺灣。最后終于打聽到確實有人去了臺灣,,我接著追問這人是否有子女留在福州,,這才找到收信人林某,他當時是福州第二造紙廠的工人,?!?/p>
“找到收信人后我就忘了這件事,誰知不久林某和從臺灣回來的父親一起來單位感謝我,?!绷衷乒χf,林某的父親在臺灣發(fā)展得挺好,當上了董事長,。幾十年后因為他的緣故,,父子倆又聯(lián)系上了,所以來登門道謝,。
采訪中,,林云恭拿出了當年自己最自豪的一張照片,那是他當上省勞模在工人文化宮拍的一張榮譽照,。在他的房間里,,他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和獎章有滿滿兩大盒。
40年過去了,,當年的鼓樓郵電分局早已“郵電分家”,,投遞業(yè)務由現(xiàn)在的中國郵政福州市分公司傳承延續(xù)。
兩岸直接通郵后,,郵政合作不斷深入,,業(yè)務領域不斷拓展,郵政儲蓄,、快遞,、函件廣告、集郵與電子商務等業(yè)務蓬勃發(fā)展,。
2010年12月21日,,郵航正式開通福州—臺北的自主郵貨運輸航線,成為大陸首家開通福州—臺北航線的貨運航空公司,。福州由此成為大陸首個開通臺灣郵政的航點,,成為對臺郵件進口總包交換中心,臺灣進口大陸的郵件都在這里清關后發(fā)往大陸各地,,日處理進口郵件最高達2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