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青釉瓷唾壺,。
福州人都知道臺江有個南公園,,開設至今已有百年。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它是福州城內最具影響力的公園之一,。沿著南公園內蜿蜒曲折的長湖,,穿過假山,、亭臺、回廊,、曲榭,,可以看到臺江民俗館。
臺江民俗館是臺江區(qū)博物館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臺江區(qū)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下屬的全民事業(yè)單位,。臺江民俗館、琉球館(福州對外關系友好史館)和古田會館是臺江區(qū)博物館的三個主要展館,,它們各具特色又相互呼應,,構成臺江的民俗、文化圖景,。
走入仿古園林式水泥框架結構的臺江民俗館,,會發(fā)現(xiàn)一件有1500多年歷史、保存完好的青釉瓷唾壺,。該寶物出自南朝,,2003年在臺江區(qū)學軍路龍嶺小學教學樓基建施工中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是國家二級保護文物,。它是研究古代福州人文明生活的珍貴實物,,也為研究當時人們的生活、經濟文化以及喪葬習俗提供了實物資料,。
1 從唾壺看古人的生活習俗
唾壺又稱“唾盂”“唾器”,。關于唾壺的作用,,有人認為是承唾之器,,還有人認為是古代貴族宴飲時盛放唾棄魚骨或獸骨的容器,是魏晉,、南朝時期常用的隨葬陶瓷器,。
唾壺先秦時期尚未發(fā)現(xiàn)。根據(jù)歷史記載,,目前最早的唾壺是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所出的漆唾器,,因器物底部刻有“女陰侯唾器六年女陰庫欣工延造”等銘文,故又名唾器,。
古代人一般坐在矮床上,,唾壺就放在近床,方便使用,。從三國兩晉時期開始,,不同時期唾壺的形狀和裝飾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反映出各時代的流行元素,。
三國,、西晉的唾壺一般為撇口,、扁腹、高圈足,,那時道教思想流行,,流行用鋪首、仙人,、獅形辟邪等圖案裝飾,,并且在肩部腹部裝飾菱形方格紋、連珠紋等,,圖案繁雜華麗,;東晉時漸成盤口、垂肩,、圓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至隋代時期的唾壺器身較扁,,有的還配有蓋和托盤,,那時唾壺造型簡潔明快,器身多光素無紋,,多數(shù)僅用釉色來表現(xiàn)器物的高級之美,。
唐朝的唾壺又逐步演變成撇口,但撇口更大,,已明顯大于壺身,;宋朝恢復為盤口,扁腹,、圈足,,不過一般口徑大于器腹,早期圈足外撇,;明代則進化為大敞口,,短頸,扁腹,,圈足外撇,,明清時期的外形與近代放在地上的痰盂已十分相似了。明清時期則流行用山水,、花鳥和人物故事等裝飾唾壺,。
目前珍藏在臺江民俗館的南朝青釉瓷唾壺,藏品口徑8.4厘米,,腹徑11.1厘米,,底徑7.6厘米,高10厘米。撇口盤形,,縮頸,,扁鼓腹,假圈足,。青灰釉,,底露胎,有線切痕,。唾壺造型端整,,釉色純凈,扁矮敦實,,素雅古樸,。
與青釉瓷唾壺一同出土的文物。
2 唾壺寶物復得有故事
據(jù)臺江民俗館工作人員介紹,,2003年5月,,福州臺江區(qū)學軍路龍嶺小學教學樓在基建施工時發(fā)現(xiàn)了兩個南朝墓,其中一座在墓室前部券頂處有一處盜洞,,另一座保存完好,。這是兩個刀型券頂花紋磚室墓,墓底砌法為兩橫兩縱平鋪,,這種墓葬形制在福建地區(qū)南朝墓葬中是比較常見的,。墓的結構分墓門、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甬道和前室放置隨葬品,,墓后室放置棺柩。清理時棺柩已經腐爛,。兩座墓葬共出土隨葬器物43件,,包括盤口壺、四系罐,、燈盞,、焦斗,、陶灶等,。墓壁刻有精美的花紋磚、人物圖案,,從配套齊全的生活用具等來看,,這是一個當時身份等級較高的士族墓地。
在古人的觀念中,,認為生者要“事死如生”,,因此要為死者配置一套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從墓中發(fā)現(xiàn)了這件青釉瓷壺,,說明這件器物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當時這件青釉瓷壺引來眾人猜測,,這到底是花瓶?酒壺,?還是什么物件,?最終在文物專家的鑒定下,才確認這件青釉瓷壺實際上是“唾壺”,。2014年在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原省文物鑒定小組的林存琪先后對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文物進行認定,這件“唾壺”被認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臺江民俗館,。
3 臺江民俗館還有這些寶物
這件出土的南朝青釉瓷唾壺,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據(jù)史料記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一直處于政權分裂和地方割據(jù)狀態(tài),。這時的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但當時地處東南一隅的福建地區(qū)政局相對穩(wěn)定,,因此,,大批中原百姓南遷來閩?!耙鹿谀隙?,八姓入閩”,這些移民帶來了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福州地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南朝時期,由于大量外來人口入居,,加上東南沿海優(yōu)越的生存環(huán)境,,這些都為閩江下游重新成為閩地政治、經濟中心奠定了基礎,。
臺江民俗館工作人員介紹,,2003年,福州市考古隊將龍嶺小學教學樓基建施工中發(fā)現(xiàn)的43件文物移交給臺江區(qū)文物管理部門,,2014年認定其中二級文物2件,、三級文物19件、一般文物22件,。2016年臺江民俗館開館,,這批文物在民俗館公開展出。
除了南朝青釉瓷唾壺是國家二級文物外,另一件國家二級文物是南朝青釉瓷斂口缽,。該藏品口徑10.5厘米,,腹徑12.3厘米,底徑6厘米,,高7.1厘米,;斂口,上鼓腹,,平底,;青灰釉,近底露胎,,有線切痕,。
國家三級文物中有南朝青釉單環(huán)單管瓷蓮花燈,藏品盤口徑12.9厘米,,底徑10.9厘米,,高2.2厘米,通高14.5厘米,;圓柱狀,,平底盤形;柱頂飾一飛鳥,,柱一側附一環(huán)狀耳,,耳下附一蓮花瓣形托,青灰釉,,盤底露胎,。南朝青釉瓷雙耳小罐,該藏品口徑6厘米,,腹徑8.5厘米,,底徑5.2厘米,高7.7厘米,;大口卷沿,,上鼓腹,平底,;肩部附雙耳,,內外施青灰釉,底露胎,,有線切痕,。南朝青釉瓷三足硯,藏品口徑11厘米,,底徑11.3厘米,高4.6厘米;淺盤口,,三足,,底內凹,通體施青灰釉,,底部有七個支釘痕,。南朝青釉瓷五盅盤,盤內有雙圈弦紋和三個支釘痕,,盤內置5個小盅等,。
□專家品寶
千年前福州人精致生活的縮影
特邀專家:臺江區(qū)博物館館長 葉紅
這件出土于臺江南朝墓的青釉瓷唾壺,保存完好,,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唾壺是古代的一種衛(wèi)生用具,從它的器形,、材質可以窺見南北朝時期古人的審美傾向,。它是福州地區(qū)人民自古以來重視禮儀衛(wèi)生的證明,是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禮儀制度融入福州人日常生活的體現(xiàn),。
史以物存,,物以證史。這件南朝青釉瓷唾壺是南北朝時期福州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的見證,,是古時福州人文明且精致生活的縮影,,是研究古時福州人生活及喪葬習俗、醫(yī)學防疫理念的重要實物資料,,為傳播臺江民俗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實物載體,。(記者 顧偉/文 張旭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