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產品帶來附加值 漁民漁企看到新“錢景”
福州藍碳完成交易量近6萬噸
記者10日從福州市海洋與漁業(yè)局獲悉,,最新統(tǒng)計顯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確權藍碳約6.5萬噸,,完成交易量近6萬噸,在全國藍碳交易市場占據不小份額,,始終保持強勁的領先勢頭,。
位于連江縣官塢村海面上的萬畝海帶養(yǎng)殖基地。記者 林雙偉 攝
藍碳,,即海洋碳匯,,近年來引起了廣泛關注:產自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海洋,每年能夠清除約30%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其中通過海帶,、貝類等可固碳的水產品來回收碳的漁業(yè)碳匯,同樣潛力無限,。
作為海洋大市,,福州海岸線長963公里,海洋生產總值超3000億元,,漁業(yè)產值占大農業(yè)比重的半壁江山,。站在風口,,綜合考量下,,福州開始將探索的重點放在漁業(yè)碳匯上。
一畝海帶,,能賣多少碳,?在連江,這是當地漁民,、漁企關心的頭等大事,。
兩年前,隨著全國首例漁業(yè)碳匯交易落槌連江,,近3000畝海帶養(yǎng)殖基地賣碳1.5萬噸,、收益12萬元,讓耕海數十年的漁民大開眼界,看到新“錢景”,。第一個吃到螃蟹的億達食品也在這兩年完成了數筆碳匯交易,,還拿到了全國首張藍色碳票,共獲得上百萬元收入,。
“不僅海帶能賣錢,,空氣也能賣錢,這更加堅定了我們繼續(xù)做大做強海帶產業(yè),、保護海域資源的信心,。”億達食品總經理邱碧香說,。
據介紹,,福州相繼完成全國首例藍碳司法補償案件、全國首場海洋碳匯碳中和大型展會等應用場景創(chuàng)新,。同時,,在不斷領跑、填補各項空白的過程中,,福州針對逐一出現的難點,、堵點,開始將更多的目光,,鎖定在藍碳背后亟待處理的核算方式,、機制保障、體系建設等更深層次的問題上,。
為保證程序合規(guī),,福州出臺《福州市連江縣海洋碳匯管理暫行辦法》,符合條件的都可以申報,、開發(fā),、認證、交易等,,完善了海洋碳匯交易機制,。同時,還推動成立全國首個縣級海洋碳匯交易服務平臺——福州(連江)海洋碳匯交易服務平臺,,探索開展不同種類的貝藻類海水養(yǎng)殖碳匯核算和交易試點,,完善交易體系建設。
據悉,,福州將持續(xù)利用東南藍碳監(jiān)測與評估研究中心,,推進海洋碳匯體系建設,并積極探索海洋碳匯參與國家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在鞏固現有交易場景的基礎上,,持續(xù)推進海洋碳匯資源開發(fā)與交易等工作,,為福建省乃至全國大范圍、大規(guī)模交易積累試點經驗,,探索提供成熟模式,。(記者 藍瑜萍 通訊員 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