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日迎來秋分節(jié)氣,。秋分之后,,陽氣日退,,陰寒日生,稍有不慎就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fā),。市中醫(yī)院藥學部主任、中藥師潘鴻貞提醒,,燥為秋季的主氣,秋分之后多涼燥,,養(yǎng)生應遵循“養(yǎng)陰防燥,、調和陰陽”的原則。
潘鴻貞介紹,,燥傷肺,,感冒、咳嗽,、慢阻肺等呼吸道疾病多發(fā),。在飲食方面可多食用以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食用辛酸味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如消食健胃的山楂、補腎健脾的板栗,、清肺止咳的秋梨,、消食涼血的蓮藕、補中益氣的紅薯等,。若出現(xiàn)眼睛干澀,、干咳舌燥的癥狀,可適當食用蘋果,、柿子,、柑橘、梨,、葡萄等當季水果,。
秋分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易誘發(fā)胃腸病或使舊疾復發(fā),,故調養(yǎng)脾胃是關鍵,。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
根據(jù)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秋分之后,可適當進補,,但不可亂補,,過量濫用滋補品可能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甚至流鼻血等。
潘鴻貞表示,,做好秋“收”的關鍵是早睡早起,,早睡能補償苦夏的少眠,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yǎng)“收”氣,;早起則能順應陽氣的舒達,使肺氣得以舒展,。秋分后晝夜溫差變大,,應根據(jù)氣溫變化增減衣物。但“秋凍”需適度,,以人體覺微涼而不寒為宜,。體質虛弱的老人、兒童夜間入睡后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腿腳受涼,誘發(fā)疾病,。(記者 林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