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建縣時便有驛道通行,。清代,縣境設有6處驛鋪:縣前鋪,、周橋鋪,、沙逕鋪,、巴頭鋪、沙嶺鋪,、梅江鋪,。多鋪有石板,翻山越嶺有石階,,半山或嶺頂多建有“雨亭”,。
進省驛道 由鹽課館道頭(今吳航鎮(zhèn)西關橋東岸)過江,經(jīng)泮野,、長限,、營前、洞頭,、下洋,、黃石而迄閩侯峽兜。全程20公里,,驛道寬1~1.6米,。如今下洋嶺西側地段尚有遺跡可尋。
出縣驛道 起于縣城南山,至石湖嶺14公里入福清,,寬2米,。經(jīng)上湖、閘兜,、后山,、岱邊、珠湖,、佑林,、坑田、東渡,、玉田,、觀音亭、蕉嶺,、三山,、東林等村,先后翻越上湖嶺,、蕉嶺,、石湖嶺山隘。北連進省道路,,南通福清和閩南諸縣,,東與北山、江田,、松下線驛道相接,,人貨進出省城,甚為頻繁,。
起于縣城東門,,通過石岊嶺,經(jīng)北山,、青橋,、青山下、湖南,、古槐,、感恩、三溪,、樟板,、江田、首祉,、大祉,、松下,,折向西南入福清境,全程40公里,,是古時長樂最長的道路,,也是貫穿東南部的主要驛道。
境內(nèi)要道 出城區(qū)15公里至金峰,,為石板路,,寬1~1.6米。經(jīng)嶺口,、嶺西,、鶴上、庵前,、洞湖,、蘭田、陽里,、六林等村,,先后越鶴上嶺和杜母嶺,是民國前長樂“北鄉(xiāng)”進省城的唯一道路,。至今吳航鎮(zhèn)東關街至鶴上嶺一段原貌尚存,,鶴上嶺留有石階300多級。
自蘭田過橫嶺7.5公里至廣石(今文石)道頭,。經(jīng)橫嶺、嶺南,、沙堤,、厚福(今厚東)等村。是古時長樂舉子上京應試必經(jīng)之路,,又是長樂土特產(chǎn)裝船外運的主要通道,。
自嶺南向北5公里至潭頭港。
潭頭港過渡到澤里,,經(jīng)二劉,、楓林、岱西,、風門嶺到坑里,,距城東12.5公里。
由金峰到梅花7公里,,經(jīng)前董,、后董、石井港,,是梅花漁民進城,、運貨的惟一通道,。
自北山東街,經(jīng)桃坑,、沙京,、嶼頭至壺井與東山,全程7.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