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元幹籍貫自宋代以來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歸結(jié)起來主要分歧集中在永福和長樂兩說,。永泰張衛(wèi)忠先生在《福州晚報》的2月1日《張元幹籍貫考辨》和6月12日《張元幹籍貫考辨補》(下稱《辨補》)里極力說張元幹世代都居永泰月洲,但其論據(jù)無法讓人信服,,特再談我的一些拙見,。
拙文《有關(guān)張元幹和他父輩的幾處宋代摩崖碑刻》(登載于《福州晚報》2012年3月27日、《吳航鄉(xiāng)情》2012年9月5日)舉出8處宋代題刻,,這些題刻的原刻或至今保存完好,,或有原刻的拓片摹本傳世,真實性無可質(zhì)疑,。其中張元幹伯父張勱,、張勸在福州以外的摩崖碑刻中全都清楚地自稱長樂人,且張勱有幾處題刻還明確注明是其親記親題,。張先生也認可這些摩崖碑刻,,并佐證了這些題刻的真實,卻又說認定張勱,、張勸是長樂人是錯誤的,。
《辨補》臆斷張勱兄弟題刻中的長樂是長樂郡,并以《淳熙三山志》又名《長樂志》為證,。查2003年整理出版的《淳熙三山志》的說明中云:“《淳熙三山志》,,南宋福州地方志。原系陳傅良等撰寫,,由梁克家署名,,淳熙九年(1182年)成書,。三山是福州的別稱,因而該書名《淳熙三山志》,。五代時,,福州曾一度升為長樂郡,故又名《長樂志》,,編者采擇北宋慶歷三年(1043年)林世程纂修的福州志資料,,并增入慶歷三年至淳熙九年計一百三十九年事,共四十卷……原本四十卷,,今本四十二卷,,為后人所增補?!遍L樂郡也包含了長樂縣,。宋代福州是否稱為長樂郡,目前學(xué)術(shù)界尚少有這方面的研究,,暫無定論,。張勱宋代擔(dān)任的是福州知州而非長樂郡守,即使稱郡名也應(yīng)稱福州或晉安等,,而不應(yīng)采用與當(dāng)時屬縣相混的簡稱,。張勱無論在任福州知州前十余年的連云港題刻,還是在任過福州知州后的廣州和濟南的題刻都是題長樂,,此長樂應(yīng)是長樂縣,。若說宋代永福題屬長樂郡是慣例,那就應(yīng)該不乏其例,,可遍查《永??h志》,志中未有長樂郡的任何信息,,更不用說永福題屬長樂郡了,。據(jù)《永福縣志》,,永泰(永福)古代常簡稱永,,或稱永邑,又稱永陽,,稱人和自稱時也如此,,文天祥詩就有《贈永陽黃子邵》。永福所隸屬的郡名除福州外,,常稱的是晉安,,張元幹等人鼓山題刻就稱福州為晉安,《永??h志》載林溫《永??h儒學(xué)記》云:“吾邑隸晉安”,,又載《重修文廟碑文》云:“永為晉安支邑,在萬山之中,?!?/p>
張勱在省外的4處摩崖碑刻都題明“長樂張勱”,除連云港題刻是2人同游各題籍貫外,,其他3處都是張勱親記親題,明確注明自己籍貫縣份實屬必然,。
張勱等人的福州于山題刻也應(yīng)是張勱親題,,張勱時任福州知州,在古代,,郡人知本郡是十分榮耀的事,,他題為“知州事郡人張勱”合情合理,若題“知州事長樂張勱”反而割斷了自己與本郡的關(guān)聯(lián),。張勸等人鼓山題名并非專為張勸一人題寫籍貫而刻,,他們8人同游,其中3人同為本郡而不同縣,,自然以郡人括之,,《辨補》要他們各題縣名毫無道理。
《辨補》稱《淳熙三山志》明確注明肩孟,、勱,、勔、勸是永福進士,,認為同朝人記同朝事應(yīng)該不會有太大差錯,。《淳熙三山志》是最早把張肩孟記為永福人的,,但這也不能證明一定正確,,《淳熙三山志》成書時張肩孟逝世已近百年,此時其后人也已居住永福,,梁克家修志時以張肩孟的后裔類推而誤認張肩孟等人為永福人也未可知,。后人修志時有的沿用了《三山志》之說,而志書中記載張勱等人為長樂人的也不鮮見,。
《辨補》又舉出一些族譜資料為證,。族譜資料一般說記修譜當(dāng)時的資料是比較可信的,而以前久遠的材料就不能一概而論,,需多方參證才能認定它是否真實,。《辨補》所舉張肩孟為黃元晊族譜所作的序,,不可能是張肩孟所作,。此序落款署名為“宋淳化三年(992年)壬辰夏六月望日,,賜進士承德郎誥贈金紫光祿大夫月州張肩孟撰?!倍鴱埣缑?1017-1089年),,皇祐五年(1053年)進士,70歲致仕,,元祐四年(1089年)逝世,,壽73歲。淳化三年張肩孟尚未出生,,他如何能為人作序,,又如何能說自己是永陽人?此序明顯是后人托名張肩孟的偽作,冒名張肩孟自稱的材料怎能采信?
《月洲張氏宗譜》其實修于清乾隆年間,,就算是修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此時距張肩孟逝世也已500多年?!犊急妗分欣@了許多彎子只說明張肩孟,、張勱、張元幹,、張竑等人之間的親屬關(guān)系,,沒有把世系、遷徙,、履歷等關(guān)鍵材料拿出來,,只舉出張元幹之子張竑墓志中的“家于永福和平鄉(xiāng)五十里半月洲”說明張家與月洲的關(guān)系。而家者,,居住也,,到張元幹兒子輩尚且只稱居住于月洲,可見并非世居,。在拙文用摩崖碑刻等資料大體考證清楚張勱的生平宦績時,,張先生才在《辨補》中說這些與墓志所記履歷一一相符,并說墓志中記載了張肩孟先代的遷徙和世系,。墓志也只是零星摘錄,,未見全篇。這就不能不讓人有所懷疑,。所舉張肩孟墓志中“徙居月洲,,則為福州永福人”,考察歷史,,永泰建縣于唐永泰二年(766年),,縣名永泰,至宋崇寧元年(1102年)為避哲宗陵諱,,改為永福,,直至民國初年,,以與廣西永福縣同名,,復(fù)稱舊名永泰,。張肩孟逝后13年永泰才改名永福,在張肩孟時代如何可能稱為永福?墓志是否當(dāng)時原作,,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月洲張氏宗譜》近些年又有過幾次重修,。
張元幹在《宋史》中無傳,,其本人也沒有交代清楚他的籍貫,研究者多只能依據(jù)他的文集和親屬情況等資料去推論,。張元幹在他的《蘆川歸來集·附錄》的《蘆川豫章觀音觀書》云:“先祖幼養(yǎng)于姑,長則為其婿,?!蓖瑫都雷婺概沓强し蛉藙⑹夏刮摹吩疲骸拔粑蚁茸妫慈】频?,于時夫人,,始作元配。儒生窮愁,,想見中饋,。”這里提到張肩孟的情況,,表明張肩孟是由其姑養(yǎng)大的,,后來又做了其姑的女婿。但其姑家在哪里,,情況如何,,張元幹沒有說明,如果弄清這些歷史,,對確定張肩孟的籍貫家世會有幫助,。
《辨補》稱長樂張氏大部分是月洲張的后裔,這是無稽之談,。月洲張氏號稱從宋至清出過48名進士,,其中張勸、張鎮(zhèn)官至尚書,。月洲張氏宗祠列出了《永泰縣張氏歷代進士》表,,表中列出張肩孟、張鎮(zhèn)等進士(包括特奏名,、諸科等)41名,,大部分注作月洲人,,其中張鎮(zhèn)等人注明“不見于(永福)縣志”,表下另注出見于月洲《張氏族譜》而未見于(永福)縣志者張叔向,、張鏜等12人,,并注明:“張翀、張鎮(zhèn),,長樂《張氏族譜》記為長樂籍,,屬廡公裔?!睂嶋H上,,除張翀、張鎮(zhèn)外,,所列的張叔向,、張鏜等十來個進士也是長樂十一都福州里人,與張鎮(zhèn)同村同宗,,都是張睦長子張庸(張廡)的后裔,,《長樂縣志》、《八閩通志》等有明確記載,,因篇幅關(guān)系,,此不贅述。
(作者 林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