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海第一次淪陷后,長樂人民接受血的教訓,在縣城以河金救火會的援丁為骨干,組成了戰(zhàn)地服務隊。這些援丁都是青壯年,他們?nèi)艘唤M,每組備有一面鑼,遇到敵人即鳴鑼為號。縣城周邊各村莊也組織起各式各樣的民團。哪里鑼響,他們就拿起武器趕往哪里。
1944年10月3日,日寇從連江大小澳登陸后沿江右地區(qū)直逼福州。5日凌晨,日寇分兵一支從江左地區(qū)的洋嶼登陸。洋嶼守軍縣自衛(wèi)隊一分隊未及抵抗即被繳械。長樂縣縣長楊鴻翔聞訊后倉皇率眷逃往馬臺村。長樂縣城遂告再次淪陷。
10月8日十時左右,日寇一小分隊在營前白巖潭登陸后,沿湖里嶺向城關撲來。戰(zhàn)地服務隊得到情報后,火速派人通知霞州和里仁兩村民團登上湖里金雞山抄敵之后;同時讓玉田村民團從左方龍門渡河,會同龍門、畔野、長安、湖里等村民團沿長(樂)營(前)公路從側面夾擊日寇。擔任主力的縣城戰(zhàn)地服務隊和赤嶼、鶴上兩村民眾從正面出擊,出西關橋直撲五里洋。五里洋到處是鑼聲、喊聲和槍聲,十余村數(shù)百名抗日民眾同仇敵愾,四面包抄,把日寇團團圍在五里洋中。
當時五里洋全是稻田,又多沼澤,地勢復雜。日寇雖身陷重圍,仍負隅頑抗。但在驚天動地的喊“殺”聲中,沒多久他們就四處奔逃,有的匍匐在稻田中,有的躲在田埂后,有的向湖里嶺方向竄去。大家刀槍并進,奮不顧身追趕,將日寇切割包圍。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的激烈搏斗,終于將15名日寇全數(shù)殲滅。并從小隊長少尉見習官崇永征四郎尸體上撿獲日寇第二度犯閩的作戰(zhàn)計劃圖一幅。我方也有5人犧牲。他們是黃開霖(赤嶼村)、林塘妹(白石橋村)、林春春(長安村)、林麻肚(營前村)、鄭資營(城關)。
1945年5月,日寇撤出閩海后,長樂縣城軍民隆重舉行公祭,悼念抗日陣亡烈士。有位富有正義感的律師還撰寫了挽聯(lián)掛在大會臺上:“五里洋中殲敵寇,只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七巖山下吊忠魂,遺恨生靈涂炭,公仆無能。”此挽聯(lián)生動形象地對臨陣逃亡的長樂國民政府作了入木三分的諷刺。
五里洋伏擊戰(zhàn),是繼瑯尾港伏擊戰(zhàn)后長樂人民打的第二場勝仗。各村人民用熱血和生命又譜寫了一幅抗日篇章。他們英勇殺敵的事跡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張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