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槐鎮(zhèn)龍?zhí)锎寰献匀淮搴竺妫幸蛔∩角穑瑢儆诙钌接嗝},不到一百米高。“山不再高,有仙則靈。”這里,因為是長樂古縣治所在,在長樂頗有名氣。
登上山頂,一座舊房孤獨地兀立在眼前。屋頂陳舊,墻頭和瓦片間稀稀疏疏地長著青草。左右土墻,碎石墻基,墻帽是馬鞍造型,前部翹角,墻體斑駁,露出了一道道雨水沖刷的痕跡。正面也是一堵土墻,沒有大門。左邊墻上一扇大門,上方鑲嵌“元明西境”石匾額。這就是新寧古縣衙舊址。
古槐舊名平川。史載,唐武德六年(623)建新寧縣,當年改名長樂縣,縣治設(shè)于平川,至上元元年(760)遷到吳航頭。為此,后來平川改名古縣,因鄉(xiāng)中遍植槐樹,又名古槐。古槐做為縣治137年。據(jù)說,縣城遷走后,舊縣衙因年久失修倒塌。200多年后的宋紹圣元年(1094),里人陳子周在舊基上建元明祠,祀土谷神,以求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四境平安。元明祠原來分元明東境、元明西境,元明東境早年倒塌,今僅存元明西境。
極目四望,身后是巍峨的董奉山,近處山上,一片白色歐式建筑群,是天主教圣地——玫瑰山莊。山下龍?zhí)锎搴蟛贿h處,有一處仿漢園林建筑,是遠近聞名的董奉草堂。星羅棋布的村莊,錯落有致,村里現(xiàn)代樓房鱗次櫛比。村莊前后是廣袤的水田,時值深秋,田野上一片金黃,一派豐收景象。前面是兩港工業(yè)區(qū)、奧林匹克城和文武砂圍墾區(qū)。工業(yè)區(qū)廠房排列整齊,透出現(xiàn)代化工業(yè)的氣息。高爾夫球場綠草如茵,綠樹如蓋。文武砂十八孔閘門、海堤和外文武墾區(qū)歷歷在目,猶如一條巨龍盤踞在海邊,守衛(wèi)著土地和村莊。再出去,便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海上風平浪靜,航船如織,海島若隱若現(xiàn)。右邊近處,是郁郁蔥蔥的甲山,遠處是連綿起伏的江田天池山脈。左邊近處是嶼頭丹山和蓮花山,遠處可見漳港群山。
如果時間倒流1250年,我們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董奉山麓和周邊余脈及臨山高地,零星散落著一些村莊,房舍稀疏。唯有平川鄉(xiāng)房屋密集,人口稠密。因為這是新寧(長樂)縣的縣城。街道上店鋪林立,人們?nèi)宄扇海倘说倪汉嚷暋⑹滞栖嚨脑暋ⅢH馬的叫喚聲,匯成了市井特有的交響曲。前面碼頭上,舟楫云集,人聲鼎沸,裝卸、搬運貨物的,清點、交易商品的,一片繁忙景象。村莊周邊分布著一些耕地,種植水稻、番薯和豆類,因為缺水,莊稼顯得萎靡不振。出去,便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波濤洶涌,帆影片片。
回想當年先人選擇這里作為縣治,是有一定道理的。古槐居長樂南鄉(xiāng)中部,陸路交通比較便捷。瀕臨大海,利于水路運輸。西北面是高聳的董奉山,東北面有蓮花山、丹山,可以阻擋東北大風。西南面是甲山。山巒三面合圍,形成天然的避風海港。可是,這里地勢低矮,靠近大海,氣候潮濕,又無大的河流。因此,縣治設(shè)在這里一百多年后,終于遷走了。
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縣城設(shè)在古槐雖然只有短短的137年,可是,對古槐卻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此后,古槐人口聚集,文風隆盛,人文薈萃,代有名人。先后開設(shè)了福勝書院、湖坡書院、竹林書院、古槐鄉(xiāng)學;涌現(xiàn)出狀元鄭性之,榜眼吳文渙,探花張翀、張鎮(zhèn),141名進士,和林安上、黃瑀、黃榦、高應松、林廷選、陳文沛、林山、陳時范、石磐、陳省等一大批高官顯宦、知名人物;留下了“父子雙探花”、“父子兩尚書”、“一門四代十進士”的佳話。同時,造就了宋蘇才翁龍?zhí)妒獭⑽髋d寺疊翠巖、桃源洞米芾石刻、新寧橋、竹林寺、陳時范第宅、林山墓、樞密第及高應松祠堂、江夏黃氏宗祠、宋大儒黃勉齋特祠等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福山寶地、新寧古治、杏林春暖、竹林晨鐘、丹湖流霞、青山貢果、玫瑰山莊、三巖疊翠、石碧攬勝、臘溪踏青等古槐十景,以及珠墩塔、九龍寺、石碧山、西峰寺等眾多名勝古跡。
站在元明寺前,撫今思昔,浮想聯(lián)翩。新寧古治昔日的興旺,古槐今日的繁榮,正是歷史的演進,也是歷史的必然。我們不必感傷失去曾經(jīng)的輝煌,應該開懷迎接明天的燦爛!
(作者 石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