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為長樂人,深以“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為豪,自然對代表本土名勝并各領風騷的“吳航十二景”耳熟能詳,娓娓道來,只是“羅山十景”就鮮有人探過究竟、熟悉明了,孰不知雖是小地方,卻亦有著大景致。
顧名思義,羅山自是在“羅城”,亦即今日的羅聯(lián),其因群山拱衛(wèi),環(huán)羅似城而得“羅城”之名。
何為“羅山十景”呢?撫卷追思,有《縣志.山川》云:“在四都……有形如筆架、狀若屏風者,三山、屏風山也;山高,四面小山環(huán)抱,中有田三百余畝,牛壟山也。又有鰲鼻峰,眾峰皆低,此峰獨高,若鰲鼻然。……在五都者曰七巖山,與牛壟、三山、屏風相接,環(huán)羅如城,俗呼其地曰羅城,固一邑之祖脈也。……明里人陳應春標為十景(七巖星躔、三山筆格、御屏端聳、雙澗考盤、馬峰吐月、牛壟撐云、蓮峰鐘秀、羅石障流、青巖樵隱、雪灘閑釣)。”
而氤氳其間的又是一種怎樣的風景、風情呢?陳應春在《羅山十景記》中是這樣以唯美、夢幻的言語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令人怦然心動的“世外桃源”:“七巖在羅聯(lián)為最高,有巨石七,復其顛,錯落若南斗,是謂吾邑諸山之祖脈。左而旋為御屏屹立,嶄嶄如展襜褕而駐,如擁騶從而下,其吾鄉(xiāng)中陽之大宗乎?御屏折而西,三峰秀削如筆格者,曰三山。又折而西北,有山矗矗,上撐云霄者,曰牛壟。七巖右蟠數(shù)里為馬峰、為青巖。馬峰東峙,月懸其上,娟娟湛湛,疑山吐納。青巖近北,負大侖之麓,后聳而張,前伏而踞,林樾蒼潤,可樵可隱。自七巖而下為雙澗,泉出水竇中,瀏瀏作聲,若琴若篁竽;己瀉出于兩崖之間,分流而下,若雙龍爭布云雨,潺湲滂渤,聲應山谷。旁有小庵頗幽閑,余少年讀書處也。有道者倦勤而休此,可以觀龍戰(zhàn)而悟虧成。澗流十余里,支而為溪,匯而為潭。嵬然石壁橫障狂瀾,勘輿家以為羅星石也。宜綰水口。又其下為獺溪,兩山東流,諸石齒錯,旋瀨噴濤,飛若白雪,故稱雪灘,深處有潛魚可釣。由御屏而下,蜿蜒六七里,頓黃侖,穿綠田,突為小阜若復蓮,俗呼為蓮花墩。不佞敝廬世居其下。出戶而望,遠近之山,爭獻奇秀,晴容含青,雨色擁翠,不俟指呼,排闥而入,令人翛然有澄太空而包萬象之思,合而名之曰:羅都十景云。”
羅聯(lián),在我們的觸覺和印象中,只是形似溫婉而不大氣、神似內(nèi)斂而不張揚的……。也許古人比我們少了些紛繁復雜的心事,自是能用他們聰慧的心靈和澄凈的眼神來尋找和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于是,我們就循著前人潛心繪就的精美畫卷中的圖標,去探尋身邊的美景。
曾有幸翻閱過一首詩,詩名為《七巖星繞》:
西南遙插一峰青,
七竅玲瓏象列星。
旁侍郎官羅組綬,
中涵牛斗燦云屏。
三山卓筆謄真誥,
雙澗分流走迅霆,
輝媚即今饒瑞氣,
遙知地軸隱鐘靈。
詩作者賀世駿,是清朝乾隆年間的長樂知縣。之所以對他及他的詩作印象深刻,因為長樂十二景就是他在任時標點的,賀世駿還因此撰律詩十二首,分別為十二景命名題詩。而“七巖星繞”則為十二景之一,詩中描繪的就是羅聯(lián)一帶的秀美山川,旖旎景致。在詩中,詩人滿懷欣喜和激情地寫到了郎官山、筆架山(即三山)、雙澗等景點的無限風光。更是暗生喟嘆,鐘靈毓秀,山水神氣,自然是地靈人杰啊。
詩中的“三山”,即筆架山,典雅的口味和氣息撲面而來,剎那間讓人心生好奇。山,總是或峻、或險、或奇、或特,才能固守自有的風姿打動世人的心。探訪筆架山,一路上只是尋常的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甚至不要太辛苦的跋涉、探險,就能夠與其親密接觸了。若說有什么別樣的,那就是,山上至今還保留有古代用以報警的烽火臺的遺跡。據(jù)說,在元、明、清初,蕉嶺、石尤嶺、橫店都設有溏汛,駐軍防守。而我以為,沒有哪一座山能象筆架山那樣更適合遠遠的欣賞、無聲的交流。行走在村中小道上,遠望蕉嶺,只見郁郁蔥蔥、獨立削秀的三個山頭連綿起伏,中峰南側(cè)有巖象折桃?guī)r,它們各自成景,又似綿延成一體。“三山”高低錯落,讓人看了不禁想起古人書案上的筆架,其惟妙惟肖,故以“筆架山”而得名。
雖然筆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尋常百姓家已難覓其蹤跡,只是文人墨客的案頭、幾上或許還能期待到偶遇,但它一直是文化、智慧的象征。這筆架山是不是也代表著羅聯(lián),乃至長樂飽含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積淀呢。
走進羅聯(lián),走近東林村,其位于羅聯(lián)盆地中西部,始祖林遷于唐貞元八年(792年)自董墘村(董奉故里,今青山下)卜居郎官山下,越七世,至翠公大發(fā)其祥,十一世祖林維是“賜進士出身”(羅聯(lián)鄉(xiāng)志),官居“國子監(jiān)助教”。有宋一代長樂進士(文)400余人,東林卻占了13人,為:林高、林概(高子)、林棐(高侄)、林希(概長子)、林旦(希弟)、林邵(旦弟)、林櫨(邵子)、林彥常、林栗、林繹、林奎、林公度、林春一等(借鑒新編《長樂進士》)。在長樂城關十洋通衢坊,其西有“父子兩解元”,表彰的就是東林人林賜、林僑父子倆人。
是不是筆架山的文脈,讓這里的人們文章山斗、文運亨通呢?
有史為證,明末之時,“五都山里”羅城(即羅聯(lián))馬厝,曾經(jīng)出過一位大人物——禮部尚書馬思理,為明長樂六尚書之一。其余五人是:南京工部尚書林廷選,刑部尚書鄭世威,兵部尚書陳瑞,工部尚書陳培所,戶部尚書謝杰。馬思理曾當過烏程縣知縣,為官清廉,并同情民眾疾苦,調(diào)離烏程赴京時,鄉(xiāng)民扶老攜稚送至80里,乃與民眾揮淚相別。
在長樂民間還有許多關于馬鐸的傳說,據(jù)說與羅聯(lián)的馬厝村有關聯(lián)。最有傳奇色彩的是他代主郊天一事,故此人們都說他“一日君”,就是當過一天皇帝。“馬鐸代駕郊天”,正史里雖無記載,但吳昌熾的《客窗閉話》,陳云程的《閩中摭聞》等記錄體裁的小品文里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而且留傳下來還有“代駕郊天圖”的真跡和當時明永樂帝御賜的金字牌匾,可見是:事有淵源。
對此,鄉(xiāng)間淳樸、善良的人們,于津津樂道中更愿意執(zhí)著地相信那是筆架山的蔭佑和庇護。而流逝的時光亦告訴我們,只有美好的,激發(fā)人們積極向上的,才能在歲月長河中沉淀,才會留下璨燦的光芒。
而這樣的長憶和追思,也留駐在“福長抗日游擊隊”上,他們拋頭顱、灑熱血護衛(wèi)著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蕉嶺烈士亭上,楹聯(lián)“血染蕉嶺山川碧,功垂龍江日月新”,字字彰顯著他們的豐功偉績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如今成了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永遠激勵著后人。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相傳一仁者如此詮釋看山的境界:先是“看山是山”的欣喜,轉(zhuǎn)而為“看山不是山”的頓悟,最后歸于“看山還是山”的平靜。做人、處世或許也不過如此吧。
于是,神游筆架山,亦已足矣。
(作者 江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