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月廿八“貼春聯(lián)”,,這習(xí)俗跟全國的都一樣。但福州有些區(qū)縣諸如地處沿海的福清,,那兒的春聯(lián)就有所不同——在紅聯(lián)上端加了一段白聯(lián)頭,。這種習(xí)俗,據(jù)說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那時百姓正興高彩烈地準(zhǔn)備年夜飯,,忽然傳來倭寇入侵的消息。他們剛貼完春聯(lián)來不及吃年夜飯便匆匆逃命而去,,等戚繼光率軍擊潰倭寇后才重回家園,。有些人不幸蒙難,喪家就改貼綠色素聯(lián),。而親戚朋友為了表示哀悼,,就在對聯(lián)上端加貼白聯(lián)頭。這白聯(lián)頭,、紅聯(lián)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則反映鄉(xiāng)里敦睦,、和衷共濟的純樸民風(fēng),。
“分年”是春節(jié)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人們都在除夕前一天(臘月廿九)入夜后舉行分年儀式,。分年是人們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儀式,沿襲下來便成了風(fēng)俗,。先備八果三牲祭天地,,接著加上二葷祭保護神,最后備十素十葷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達天庭,下告地府,。這些儀式雖有迷信色彩,,但卻表達了長樂人尊敬祖宗的美德,。
大年三十那天,更是忙得不亦樂乎,。一大早家里人就為孩子們穿上新棉襖和新鞋子,,站在鍋臺邊看大人準(zhǔn)備年夜飯。太陽下山了,,外面響起了鞭炮聲,,各家各戶開始除夕的笫一個程序:“長歲”。平時都是很晚才回來的家人,,也提前回家了,。這時,煮好的菜肴擺上了桌面,,還擺上十雙筷子,,十只酒杯,十把湯匙,,連年夜飯也都湊成十碗十盤,,既表示人丁興旺的愿望,也取其十全十美之意,。在我們家,,其中有些菜肴是每年必上的,,譬如一碗“肉燕煮鴨蛋”,,謂之“太平宴”;一碗“糖醋魚”,寓意“年年有余”;一個熱氣騰騰的火鍋,,預(yù)示“紅紅火火”……大廳里點燃的大蠟燭,,照著每一張微笑的臉。除夕的夜晚,,小孩是不能亂說話的,,每當(dāng)這時父母親往往會笑著對我們說:“你們又長了一歲了,要學(xué)懂點世事了,?!蹦赣H捧出熱水要大家洗把臉,說是做惡夢不會應(yīng)驗;又用手紙擦孩子的嘴,,說是這樣一來小孩說的不吉利的話是不算數(shù)的,。當(dāng)然,我們都期盼著大人們發(fā)壓歲錢,。雖然錢不多,,但我們拿到錢后,還是藏著,,掖著,,又忍不住滿心歡喜地掏出來看了又看,,心里盤算著,用它去買什么好玩的東西,。
年夜飯后,,大人們開始在廳堂忙著“供歲飯”,供奉“天地宗親師”,。按祖?zhèn)鞯囊?guī)矩,,供品正中,用彩繪精致的木制“歲飯籠”裝滿飯,,四周插上十雙筷子,,并圍以紅頭繩。中間放上一只桔子,,圍著花生,、紅棗等干果。正面左右各插上一枝絹花,、一枝扁柏和兩個泥人,。說是祈求新的一年五谷豐登,萬事如意,。擺布完畢,,大人卻沒有去休息,而是拉了一把椅子守在桌子邊,。這時小孩依偎在大人身旁,,門外天寒地凍,堂上燭影搖紅,,在一種分外溫馨的氛圍里,,漸漸地進入一個色彩斑斕的夢境……驀然間被戶外鞭炮聲驚醒,家里人會微笑地說:“該起來守歲了,?!庇谑切『⒆觽儽銜笕藖淼綇d里,坐下來守歲,。直到曙色熹微,,墻外傳來小伙伴的說話聲,才精神一振,,戴上帽子跑了出去,。啊,新年到了!
正月初一親朋好友間相互拜年,,初一早上不能賴床,,要起個大早,說是“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有激勵勤勉的意思,。初一早家家煮線面,人人都吃線面,,還配上太平蛋一雙,,祈求“福壽綿長,太平如意”,。吃面前,,大人總是會提醒我們:“第一口吃蛋,不能喝湯”,,說是第一口喝湯的,,這一年出門,不是遇風(fēng)就是逢雨,。吃完蛋面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婦須留一人在家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闔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賀,,請客人進門,,向客人敬煙請?zhí)恰B飞嫌龅绞烊?,無論友善與否,,一律點頭致意,或作揖互賀,。當(dāng)然,,初一這天禁忌也多,,譬如:忌掃地,,怕掃掉財運;忌操刀,怕不慎傷了皮肉不吉利;忌講晦氣話,,怕言語相左傷了和氣;忌打小孩,,怕哭聲不祥。這天小孩最高興不過,,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滿足他們;忌討債,認(rèn)為喜慶日子不難為別人,,體現(xiàn)長樂人寬懷仁愛的美德,。
這都是五十年前,長樂人過年時的大致情形,。從農(nóng)歷臘月廿三到新年初一,,每一天都有可履行操辦的習(xí)俗,。說長樂人的年是“做”出來的,一點也不過分吧! (續(xù)完)
(作者 馬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