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東門向西里許,跨汾陽溪有一橋名太平。
昔時橋下,深水如潭,清澄見魚游。溪水由北向南,晃緩而下,漸行漸湍,渹渹有聲,注入太平河 。河那里有大片田園,年代讓這大片蓋了大片高樓,城市由此美驕了。
現(xiàn)今溪在、水在、橋在。唯橋邊溪面已被厚厚水泥板蓋住,橋體漸漸隱蔽,跟原先石板街融為了一體。
只有當(dāng)你看到橋欄,或在意橋牌、橋碑時,才驚詫自己的發(fā)現(xiàn)。才知道它是橋,它是一座古老而堅實的石橋。
橋旁邊還剩有一棵參天古榕樹, 58年逃過“大躍進(jìn)”一 劫,沒有被砍了、沒有被燒炭、沒有被消滅。它與古石橋相濡以沫、走過風(fēng)雨。以《太平古榕》美名,被冊封長樂市十大名景之一,成為長樂地標(biāo)一顆璀璨明珠。
橋以北稱“溪上”,少時記憶里,原先只橋邊有幾戶住家。溯流而上,視野里人跡稀疏,溪畔有不少歷年古榕、合圍古樟,濃濃密密把小溪遮掩。還有那小橋、流水,以及多處水車在轉(zhuǎn)啊動啊的吱吱呀呀。
現(xiàn)今古榕,古樟還幸留一兩棵,水車就沒了。
延溪兩側(cè)按時代布局,劈山造地、樓房林立。溪邊小路也得到加寬,添了護(hù)欄,并連接到山路。鋪了石階貫通全山, 山又經(jīng)過俢掇、梳理,由此更美麗。清晨,男男女女、登山晨練、絡(luò)繹不絕,感覺有山真好。
山,一路有亭相鄰,亭的姿態(tài)各異,間接到山巔。“亭”有人則“停”,亭一停、歇一歇,再勉力,一路風(fēng)光無限好啊!。
進(jìn)山之初有一小亭、一楹聯(lián)高掛:“高山仰止初無景,曲徑通幽小有天”道出了現(xiàn)今山的風(fēng)光。
山,有庵、堂、寺、廟鑲嵌,梵音飛揚(yáng),不再寂寞。小亭邊原來就有一庵,已廢經(jīng)年。后來在原址復(fù)建還名《初有庵》。
《長樂海濱詩社》就在《初有庵》旁邊的《沁園》園內(nèi)建造,為新時代打鳴、高歌,吟唱新時代的詩。山,又增新輝。
按《沁園》建園碑文記載,該園為壬午中秋,時值政通,更逢人和,于初有庵西營造。其山環(huán)水抱,巖美林幽,中有清心閣、游泳池、健身場、花圃、仙苑洞、瞻天臺及摩崖石刻諸勝……只有國家富強(qiáng),百姓富裕,山美了,水也美了,這才最體現(xiàn)國情、民情,最是歡聲笑語時。
前一個月應(yīng)《長樂海濱詩社》一次慶祝活動邀請,拾級登臨赴會。當(dāng)離《沁園》還百十步時,眼前豁然一亮,一紫、一紅,爛漫炸目。“門前一樹馬纓花”便脫口而出。至于馬纓花長得咋樣,沒見過,那只是少時讀過的一句詩 。唯眼前左一樹萬紫,右一樹千紅,才是最咋舌不已。果其然“詩社”乃由詩來打造。
今日,時值隆冬。然,氣溫在20°以上,萬里晴空,冬光也明媚。午后得閑,記戀海濱詩社那“門前一樹馬纓花”, 興趣油然。又想去《沁園》《長樂海濱詩社》逛逛,帶上單反機(jī)想拍幾個景,彌補(bǔ)前番沒有留影過失。幸好美景依舊,花也常開,不負(fù)此行,欣然而歸。
古人有”入之愈深見之愈奇”的感慨,我想也是,前路一定有更美的描繪。且待下回嘛,一定還來。
(作者 黃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