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紙爐俗稱字紙爐,承載著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印記,是出于紀念文字的創(chuàng)造者倉頡和至圣先師孔子,也是歷史文人“敬惜字紙”的傳統(tǒng)習慣,人們從不把字紙和其它垃圾放在一起焚燒,以示對文化字紙的尊重和敬畏。“小時候大人們常常教育我們,有字的廢紙不能扔在地上,也不能用腳去踩踏,更不能用來當廁紙。”這些年,城市農村普遍有了垃圾桶、建起了垃圾坑、垃圾收集房,過去的竹編字紙籃也已經被塑料垃圾袋和垃圾桶所代替,但歷史上的岱邊人卻有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崇敬文化字紙的好習慣。
在岱邊村中巷和橫街交匯處,有一座形如寶塔、高度約兩米的石制焚紙爐。整座字紙爐用十幾塊花崗巖石頭拼接砌成,字紙爐總共分爐座爐身和爐頂,爐座上方是兩層爐身,爐身第一層有一個門洞,是倒字紙的進口。爐頂飛檐斗角,還壓著一個石雕葫蘆。一位研究焚紙爐的長者記述,這焚紙爐建造年代有千年歷史,在宋朝明朝時期岱邊是有名的進士村,文風鼎盛,尊師重教愛惜文化字紙理所當然,這些年人們已經沒有把它派上用場了,但是一代代村民都非常愛護它,前幾年有村民還在爐上鑲嵌字紙爐的典故,并賦詩歌頌,意在保護并能了解這一歷史文物的前世今生,其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據了解,過去像這樣的焚紙爐在我區(qū)境內不止一處,但有許多已經被當作“四舊”破壞掉了,焚紙爐現在已經成為“文物”。岱邊村也只剩一座焚紙爐,上輩人常說文字是孔子的眼睛要惜墨如金。每到迎神時節(jié),人們都要到字紙爐前燒香敬拜,尊孔文化人也會四處收集農家字紙,集中到焚紙爐焚燒。解放后,也有一段時間,在岱邊村有收集廢紙,拿到爐子里焚燒的習慣。到上世紀60、70年代后字紙爐曾當作“四舊”廢棄,現在“焚紙爐”已光榮退休,慶辛字紙爐還保護得很好沒有受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