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仁橋上說懷仁
在長樂吳航歷史文化名山——六平山腳下,與山門不遠的橫跨汾陽溪兩岸的位置,有一座嶄新的石拱橋,名字叫做——懷仁橋。這橋的建成,結(jié)束了登上六平山需從汾陽溪石錠上跨越而過的歷史。如果是長期下雨,汾陽溪水滿漲,那要登上六平山就需蹚水過溪了。站在橋上,是觀賞汾陽溪一帶風(fēng)光的好去處,更是觀賞六平山十二景之一“燕月沉溪”的最佳位置。
說起這座懷仁橋,義潤老師可有不少解讀的說辭了,他是前些年參與這座橋命名的主要人物。也可以說,就是他給這座橋命名的。
這座橋是改革之后建成的,有不少仁人志士,為了在這登臨六平山唯一路上,建造一座美觀又方便的橋,向上級和相關(guān)部門提出倡議。所以,這座橋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產(chǎn)物,千年名山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為這座名山的登臨,獲得了便利的通道,這些措施,無非是仁義之舉。因此,這“懷仁”二字,包含著感恩太平盛世、感恩改革開放的時代、感恩仁政之意。
六平山上,有一座著名的書齋——東溪精舍。這座書齋的建成,得益于一位開明的知縣,他得知長樂江田有一位飽學(xué)之士——陳洵仁,因父親與當(dāng)朝弄權(quán)者不對頭,被貶回老家。這個知縣獲悉這信息后,遂延請陳洵仁到這東溪精舍當(dāng)起了教師。為了培養(yǎng)一些優(yōu)秀學(xué)子,就在長樂全縣抽選十個品學(xué)兼優(yōu)的讀書人,到這東溪精舍課讀。陳洵仁是當(dāng)代名儒,學(xué)生是全縣優(yōu)秀生,自然成就了這座東溪精舍輝煌的歷史。
在陳洵仁老師的教導(dǎo)下,這十名學(xué)子不負眾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其中有兩位狀元,一位榜眼,與五位進士,另兩位雖科舉不第,也成為世上名人,一位是著名中醫(yī),另一位是著名畫家。一日君馬鐸,沙京狀元李騏,江田的榜眼陳全,就是這東溪精舍走出的佼佼者。東溪精舍走出的學(xué)子,個個品學(xué)兼優(yōu),人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不只是一個知縣的執(zhí)政仁義,重視教育,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更是這位教授者——陳洵仁的孜孜不倦,誨人不倦的高尚人格力量的結(jié)晶。多少年過去了,陳洵仁為長樂培養(yǎng)的這些時代精英成為六平山東溪精舍的一段佳話。人們懷念這位教育者,這橋的“懷仁”二字,不只是有陳洵仁的“仁”字,更寄托了長樂人民對先賢的贊譽與追思。
懷仁,也啟迪走過這座橋的人們,時刻不忘做一個胸懷仁義之士,有了仁義的胸懷,世界一定會充滿了和諧和幸福。寓意深遠的一座橋的名字,包含著多少人世間美好的心愿與無盡的期盼。
離開六平山,回到生活工作的環(huán)境,義潤老師深沉的話語和爽朗的笑聲還在耳邊回蕩,懷仁橋的影子映在了人生前行之路上,讓人永遠不會抹掉。
“丹灶”前的思索
六平山“如有洞天”的摩崖石刻群,簡直就是書法與詩歌藝術(shù)的寶庫,滿眼的詩句題刻,詩意盎然;連綿的摩崖石刻,美不勝收。
我區(qū)文化名人,鄭義潤老師,長期在六平山文化中徜徉,可以逐字逐句研究其中內(nèi)涵。他在解讀完陳所立的石刻詩文后,帶大家來到小池潭邊一塊大巖石前,指著巖石上的兩個字,問大家能否看出這兩個字。這不太起眼的二字是“丹灶”。“丹”字的寫法仿佛就是一個多一點的,中間上下連貫一豎的錯別字;“灶”字是筆畫多又復(fù)雜的繁體字,但,研習(xí)過繁體字的人,一眼便可認出。
他說,這兩個字就是著名的“丹灶”,是一千八百多年前蕫奉所勒。86高齡的老人家自信且爽然地認為,已經(jīng)有人考證,這“丹灶”二字,應(yīng)該就是三國時期的名醫(yī)蕫奉的煉丹處。
蕫奉出生在長樂古槐的龍?zhí)锎澹r候就喜歡花花草草,常在山野溪畔游玩,青山綠水、草木鳥獸更是他鐘情的對象。學(xué)醫(yī)后,更是努力研究草木的藥用功效,在臨床實踐中,逐漸成為一位著名神醫(yī)。后來,他老家所在的高山,原為福山,就更名為蕫奉山。因為他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為他們治病總是分文不取,只要求病愈者在附近山上種下杏樹,以示酬謝。這樣,數(shù)年后,這蕫奉山一帶,就有萬株杏林。杏子成熟時,蕫奉就采摘果實,用于交換谷子,再把谷子賑濟給貧民。他的聲譽日益廣播,人民感恩于蕫奉的善舉,就贊譽他給人們的恩情,成就了“杏林春暖”的中醫(yī)稱號。
后期的蕫奉希望人類能夠永生不衰,不斷研究不老的神藥。他還走遍江西廬山等名山大川,尋找不老的草藥,還親自熬藥煉丹,求得不老仙藥。他來到家鄉(xiāng)的六平山,聞到如有洞天周邊潺潺流水的清香,看到百花爭艷,萬木蔥籠的氣勢,感覺這山這水,都是沾滿了仙氣,就在這里架灶起爐,煉起丹來。
聽了這些故事,轉(zhuǎn)身看到“丹灶”的旁邊,巖石上有個凹陷的圓窟,弧度圓滑,顯然是人工所為,仿佛就是一口鍋置在上頭,底下添柴起火的設(shè)置了,農(nóng)村從前的柴灶就是這樣模式的。這就是丹灶的遺址吧。
六平山是釋道儒三教合一,三教融洽相容的大山。從山腳到山頂,佛教寺院處處皆是;東西精舍是儒家的傳教處,培養(yǎng)了兩位狀元、一位榜眼等八名進士;這里的道教場所也不少,就是這所蕫奉煉丹處,也是道家活動的區(qū)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就是多教相容、多民族共存的文化史。六平山的文化品牌,也是中華大家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
六平山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有蕫奉在這里活動,這座名山后期不斷有文人在這里課學(xué)、題詩,以及眾多的多教共存共榮,自然就成就了六平山為千年文化名山的美名了。這些定位,與這座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千年古邑,應(yīng)該是密切相連的,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