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池印月”為六平十二景之第二景,,它位于太平橋的東北側(cè),,六平山的支脈芝山上種芝宮內(nèi),俗稱臨水宮,,種芝宮前身系北宋莆田狀元徐鐸故居,,與對面成化閣(今已毀)隔溪相望。
徐鐸(1051-1105年),,字振文,,一字振甫,,莆田延壽(今莆田市城廂區(qū)龍橋街道延壽社區(qū))人,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參加殿試高中文舉榜首,,成為文狀元,,官至吏部侍郎。他當年游覽六平山時,,對這里的靈山圣水流連忘返,,就選擇在六平山山麓、汾陽溪東岸筑室而居,。
據(jù)史料記載:延壽是荔枝之鄉(xiāng),,徐鐸衣錦還鄉(xiāng)后,拜訪下橫山村學友,,感念當時在此讀書習文之情,,特地從家鄉(xiāng)帶來荔枝苗(延壽紅)種植于下橫山蘭水旁,后人就把這株荔枝稱為“狀元紅”(也稱荔枝王),,其家鄉(xiāng)至今留有一口八角水井,人稱“狀元井”,。
斗轉(zhuǎn)星移,,幾番興替,當年的徐鐸故居成了“種芝宮”,,究其原因,,到底是徐鐸“舍屋為廟”,還是其屋舍倒塌之后建宮,?其建于何年,?今人不得而知,但從其斑駁的外墻便可知其有一定歷史,。
之所以稱之“種芝宮”,,其中寓含鄉(xiāng)人之期望,期望生子生女如芝蘭一樣能成龍成鳳之意,。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種芝宮”曾被占用為寺廟,稱作“彌陀寺”,,后被恢復為“種芝宮”,,但是寺廟供奉的彌勒和韋陀塑像卻一直留在宮里。現(xiàn)宮內(nèi)所供的臨水夫人和彌勒,、韋陀“同舟共濟”,,可謂是道家與佛教不分彼此,合二為一了,。
種芝宮小巧精致,、古樸大方,圓拱形的大門上方有一塊被煙熏得灰黑的石匾,匾上直書“種芝宮”三字,,蒼勁雋永,、端莊凝重,頗有古人之風,。墻頭長滿了野草,,赭紅色的圍墻歷經(jīng)千年歲月的洗禮早已斑駁陸離,再加上煙火的炙烤,,呈現(xiàn)出一種厚重的暗色,,更增添了一種歷史的滄桑感。
邁進宮門,,抬頭就見一尊彌勒佛,,其背后是韋陀,面對正廳的天井是一泓方形水池(約四十平方米),,由一道如虹似弓般彎彎的小石橋橫跨在水池之上,,直通大廳正門。橋是單孔石拱橋,,兩岸橋欄由條石砌造,,上部兩層出挑。橋兩旁設石板護欄,,如兩張攤開的經(jīng)卷,,書寫石橋的歷史與滄桑。欄柱頂?shù)耧検{與蓮花,,造型典雅,、古樸大方。石欄板外側(cè)分別鐫刻“大清,、道光歲次,、已亥”和“蒲月、三社重新,、鼎建”等文字,。這些橋欄間的文字,仿佛在訴說著這口方池百年的經(jīng)歷與神奇,。全橋長約5米,,寬1.5米,系汾陽境三社鋪(“汾陽境”分為汾陽大社,、汾陽祖社,、汾陽東社,合稱“汾陽三社”)鄉(xiāng)親于清道光己亥(1839)籌資修建的,。
橋兩端各有四五級石階用于方便行人上下,,橋下綠水清波,,不時有鯉魚戲水,亦有藍天倒映其中,,情趣盎然,。但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不管烈日當空,,溪澗斷流,,還是大雨滂沱,山泉迸發(fā),,池中的水位不增也不減,,且池水平面總是高出西邊汾陽溪水一丈左右,今人將分幣浮于水面,,經(jīng)久不沉,,個中之謎,至今年無人破解,,這興許就是種芝宮得以千年不毀的生命源泉,。
站在拱橋之上環(huán)顧,方池四周景色一覽無遺,。其建筑多磚木瓦面結(jié)構(gòu),,略顯滄桑之感,與經(jīng)過修葺煥然一新的正廳形成鮮明的反差,。
正廳堂前圓柱有一副楹聯(lián)道出這里的滄桑變化遺留的景觀:“歷劫景猶存方池印月,,探幽今不見古堞斜陽”,,此聯(lián)系鄉(xiāng)人鄭義潤先生所撰,。廳門上方張掛“神恩浩蕩”牌匾,兩旁還有一幅對聯(lián)“門迎汾水,,恩澤桶覆載,;座拱芝峰,德聲播春秋”,。但不知是何原因,,柱聯(lián)的上下兩句卻顛倒張掛了。
種芝宮是個宮觀,,主祀臨水娘娘陳靖姑(767~792年,,福州下渡人。)因其嫁到古田臨水,,故稱臨水娘娘,。在民間,人們更喜歡尊稱陳靖姑為“臨水奶”“大奶夫人”“順懿夫人”,,甚至是“娘奶”,。清道光皇帝因皇后難產(chǎn)求女神靈驗,,直呼再生父母,故又有“陳太后”之稱,?!澳锬獭痹诟V菰捓锸悄赣H的尊稱,故以此名,,乃尊之也,,所以這座“種芝宮”也被稱為“娘奶宮”。正廳中間端坐三尊神像,,最中間就是陳夫人,,兩旁分別是李夫人(773-791年,原名李三靖,,民間尊稱李三奶,、李夫人、李三娘,,連江馬鼻人)和林夫人(即林淑靖,、林元君,又名林九娘,,福建羅源縣飛竹村人),,后人將她們合稱為“三奶夫人”,成為道教閭山“三奶派”的教祖,。再兩旁神龕里供奉的是其弟子三十六尊毓麟婆姐的塑像,,輔助生育之神。龕前方柱也有一幅楹聯(lián)“護產(chǎn)保嬰,,汾陽兆瑞,;誅魔祛病,三社呈祥”,,東西兩面墻上都是巨幅山水花鳥畫,。
每逢正月十五慶祝臨水娘娘誕辰之夜,廟內(nèi)鑼鼓喧天,,張燈結(jié)彩,,許多還愿的香客將長條煙花綁在竹竿之上用火把點燃,營造出火樹銀花不夜天之盛況,。此時天上一輪圓月和燈光倒映在池水中,,共同演繹出“方池印月”這一道人間勝景。
種芝宮的格局雖小,,園林式的布局卻讓人賞心悅目,,有限的空間里合理地分布著泉石樓臺,營造出內(nèi)涵豐富的方寸天地,,小中見大,,鬧中取靜,,令人于移步之間感受著它的精致。
如今橋欄上小石獅,,依舊靜靜地蹲坐在欄柱頂,,看著香客一代又一代走去,又走來,。透過裊裊的線香,,只有你心里才會明白那些信徒的虔誠與執(zhí)著,這也許就是種芝宮歷經(jīng)千百年而香火不衰之所在,。昔日“方池印月”的勝景也許難再,,但種芝宮永遠是人們頂禮膜拜的圣地,這輪圓月不但映照在這口方池之上,,也永遠烙印在代代香客信徒的心中,,亙古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