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一對“95后”新人選擇在海底撈舉辦婚禮,餐費僅花2.25萬元,不收禮金,極簡流程,以舞獅和撈面舞替代傳統(tǒng)儀式,看似隨意實則擲地有聲,叩擊著傳統(tǒng)婚慶文化的厚重之門。在火鍋蒸騰的熱氣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婚宴,更是一代年輕人對生活儀式的重新定義——他們正在用輕松解構莊重,以個性取代套路,讓婚禮回歸相聚與歡樂的本質。(5月7日新華網)
當舞獅替代了三拜九叩,自助點餐解構了固定席面,紅蓋頭的褶皺正在時代的熱氣中舒展。這場花費2.25萬元的95后婚禮,用麻辣鍋底的沸騰消解了傳統(tǒng)婚俗的繁文縟節(jié)。在拒絕禮金、簡化流程的“輕婚禮”背后,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體選擇的轉變,更是移風易俗浪潮中,新一代青年用創(chuàng)新筆觸重新書寫文明的勇氣。
曾幾何時,婚姻的神圣性被層層“儀式標配”綁架:某地彩禮攀比成風,“萬紫千紅一片綠”成為婚嫁門檻;某一線城市婚慶公司數據顯示,新人平均負債12萬元用于婚禮,其中60%花費在非必要的場景布置。傳統(tǒng)婚俗中的“六禮”演變?yōu)椤傲y”——訂婚難、結婚難、隨禮難、宴請難、排場難、回本難,形成惡性循環(huán)的“面子經濟”。
這場火鍋婚禮的價值,正在于用“減法思維”破解傳統(tǒng)婚俗的“加法困局”,以簡約適度替代鋪張浪費。新人拒絕禮金,精簡婚禮儀式的實踐,是對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推進婚喪嫁娶簡辦,抵制天價彩禮、厚葬薄養(yǎng)等陳規(guī)陋習”這一政策的生動回應。當下,越來越多城市出現(xiàn)“零彩禮”“集體婚禮”“自行車迎親隊”“公益婚禮基地”等新風尚,數據顯示,選擇簡辦婚禮的新人中,78%認為“感情質量比儀式規(guī)格更重要”,這標志著社會價值觀正從“面子導向”轉向“里子體驗”。
簡辦新辦的婚俗新風在神州大地織就文明圖景。它啟示我們,移風易俗并非否定傳統(tǒng),而是讓傳統(tǒng)在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新生;文明進步不是拋棄儀式,而是讓儀式真正承載起愛與溫暖的重量。當越來越多年輕人用智慧和勇氣為婚俗“松綁”,我們終將在簡化的流程里,看見更厚重的情感;在創(chuàng)新的儀式中,遇見更具生命力的傳統(tǒng)。
火鍋沸騰處,不僅是婚禮形式的革新,更是社會坐標的位移與文明刻度的進階。當移風易俗春風化雨般浸潤每一段婚姻的起點,婚禮才能逐漸回歸“兩心相悅”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