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位于長樂市營前鎮(zhèn)下洋村大象山腳下的文殊寺,,始建于大唐中元年(859),,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鼓山涌泉寺高僧洪集所創(chuàng)建、閩王王審知親自為其立額的一座的千年古寺,。寺內(nèi)有海會塔,、伏虎禪師壇等古跡,并且留有陳寶琛書寫的大雄寶殿四個鎦金大字,,整座寺院蔚為壯觀,。
歷史
在元末明初,文殊寺慘遭兵燹夷為平地,,這里有明朝詩人謝肇浙寫的《文殊寺》為證,,詩曰:千年古塔委金沙,憔悴前朝古柏斜,。石出尚留青蘚篆,,基門空瑣曰楊花。佛銷寶相埋秋草,,僧散齋堂餒暮鴉,。白馬玉魚覆落盡,行人猶說梵王家,。到了清朝才由福清布政使司李學(xué)蘭重建,。民國時又重修了一次,還留有碑記為證,。文殊寺幾經(jīng)滄桑,,依然那樣遠離塵囂,四周環(huán)境優(yōu)美,,寺前有一水塘清可見底,,約有半頃見寬。這塘水就是僧人們?nèi)粘5娘嬘盟?,后來?jīng)檢測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目前已成為了福州正一礦泉水取之不竭的活水源。
解放前,,閩浙贛省委城市工作部曾在這里開展地下革命活動,。1998年,文殊寺列為縣級保護文
詳細介紹
《長樂六里志》記載:“……物,。
文殊山 支分大象,,高百余丈,有寺曰文殊,,為有名古剎,。明謝方伯肇淛之墓在焉。”
文殊寺,,位于東嶼村地界,,當(dāng)?shù)厝酥C音稱“黃土寺”,文殊寺又稱文殊禪院,,坐北朝南,。《三山志》載,,唐大中元年(847年),,僧洪集在此始創(chuàng)寺院,閩王王審知立文殊寺匾額,。宋皇祐年間,,雪庵禪師率其徒守英、慧光等到此地,,見群山環(huán)繞,,地靈境幽,在云林深處藏修,,擴展僧眾,。元朝因兵燹寺廢,僅存遺址,。清福建布政司李學(xué)蘭重建,,民國17年(1928年)重修。近年,,又重修和擴建大雄寶殿,、觀音閣、伽藍殿等,。寺周圍文物古跡頗多,,寺旁有清康熙年間的海會塔,還有伏虎師壇,。寺內(nèi)有宋政和四年石槽及刻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鑄造的重達千斤的太平鐘;大雄寶殿東有康熙五十三年“文殊寺”碑;清太子太傅陳寶琛題寫的“大雄寶殿”牌匾,。
謝肇淛墓
據(jù)資料記載,文殊寺旁有長樂縣江田人,、明末著名學(xué)者謝肇淛墓,。謝肇淛為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湖州,、東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員外郎,,曾上疏指責(zé)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財,,受到神宗嘉獎。奉命治理河流,,一年大功告成,,并寫成《北河紀略》,記載河流本末和歷代治河利弊,。謝肇淛一生寫下大量著作,,時常與名士徐熥,、曹學(xué)佺等切磋詩文,,學(xué)識益進。
謝肇淛(1567年~1624年)于明天啟四年病逝,,葬于大象山山麓,。據(jù)資料介紹,謝肇淛墓占地195平方米,,明崇禎十年(1637年)修建,,背倚大象山,坐東朝西,,面向烏龍江,,兩側(cè)小丘,前有溪水縈繞,,周圍果樹成林,,呈“風(fēng)”字形,石結(jié)構(gòu),,三合土封頂,,條石鋪埕。墓前建仿木構(gòu)式石亭,,亭前置石雕供桌,,亭內(nèi)立高1.96米、寬0.9米的墓碑封住墓門,,碑文楷書直下計二行,,陰刻“大方伯謝公佳城崇禎丁丑歲季秋吉旦立”。
1991年6月,,謝肇淛墓列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