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新聞網(wǎng)訊 “喜籮在福州本地文化中有著獨特寓意,‘籮’與福州方言‘老’諧音,有白頭偕老,、長長久久之意,再加上紅火的顏色、圓滿的形狀,,被賦予婚姻幸福,、生活紅火的涵義,因此常出現(xiàn)在添丁,、結婚,、祝壽等喜慶場合?!?.....
近日
由區(qū)文化館,、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
聯(lián)合主辦的“喜事一籮,愛傳千年”
吳航喜籮傳承活動
在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舉行
吸引了眾多師生及非遺文化愛好者參與
活動現(xiàn)場
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
“吳航喜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紹龍
通過生動的講解和豐富的影像資料
向大家介紹了吳航喜籮
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歷程
喜籮從起源于明代中期作為官宦及貴族人家盛放食物的食盒,,到如今成為承載著美好寓意、深受百姓喜愛的工藝品,,讓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其深厚的歷史底蘊,。
李紹龍還在現(xiàn)場展示了
吳航喜籮復雜而精細的制作過程
只見
一根根竹篾如同靈活的絲線
在他的指間跳躍,、穿梭
“被挑壓的這根稱為‘經(jīng)’,,編織的則稱為‘緯’?!?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紹龍舉起手中竹篾介紹道,。“經(jīng)緯”挑壓后,這項纖纖十指下經(jīng)緯交錯的技藝方可造就,,形成錯落有致,、美觀耐用的紋理。
為了讓師生們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吳航喜籮制作技藝,,活動特別設置了互動體驗環(huán)節(jié)。在傳承人的耐心指導下,,師生們紛紛動手嘗試,,按照編織,、裝制、捆邊,、串絲等步驟認真練習,。大家小心翼翼地操作著手中的竹條,在傳承人的幫助下,,不一會兒一個個初具雛形的喜籮逐漸成型,。
其中一位同學告訴記者:“沒想到小小的喜籮,,制作工作這么復雜,,要經(jīng)過選竹、破竹,、編花,、捆邊、串邊,、上漆等20多道工序,。通過今天親身體驗喜籮的編織,我們深刻體會到了非遺技藝的魅力與傳承的不易,,也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熱愛與敬意,。”
區(qū)文化館館長鐘愛瑾表示:“此次活動在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掀起了一股非遺文化熱潮,。它不僅讓師生們近距離感受到了‘吳航喜籮’這一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也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勵著更多年輕人關注,、熱愛并投身于非遺傳承事業(yè),,讓‘吳航喜籮’這一蘊含著福州乃至中華民族特有文化符號的寶貴財富得以賡續(xù)傳承?!?/p>
?。ㄓ浾?王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