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如何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教育性傳承?近年來,福建省立足于八閩大地積淀傳承已久的孝廉文化,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將這一“活態(tài)文化”的基因融入新時代新福建人的血脈之中,并轉化為廣大黨員、群眾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和行動自覺。
挖掘孝廉“好故事”
百善孝為先,治政廉為首。“孝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DNA,滲透到每個中華民族子孫的骨髓里,對孕育和睦家風、和諧民風、清明政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八閩大地文化厚重、人杰輩出,歷史上曾涌現出朱熹、李光地、黃道周、林則徐、陳嘉庚、谷文昌等一大批孝廉名人。”福建省紀委監(jiān)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講好講活他們的孝廉故事,傳承發(fā)揚他們的孝廉精神,對增強黨員干部的廉政意識,擰緊思想“總開關”具有現實的積極意義。
在省紀委監(jiān)委的推動下,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聯合有關職能部門,深入挖掘本地孝廉資源。
由福建省紀委監(jiān)委、漳州市紀委監(jiān)委聯合編寫的《榜樣之光——一座不朽的豐碑谷文昌》以人物通訊表現形式,全面展現“四有”干部谷文昌對黨忠誠、責任擔當、一心為民、嚴管厚愛、克己奉公、清廉家風這一先進典型的榜樣之光。福州市以名人“孝廉文化”為突破口,將林則徐、沈保楨、林覺民等“孝廉”故事融入著名景點“三坊七巷”的講解詞中。廈門市組織本地知名作家和文史專家,查閱大量史料,深入實地調查,挖掘本地陳嘉庚等二十位歷史名人的家國情懷、清廉自守、勤政為民、懲奸除惡的故事,展現他們的孝廉精神,為新時代黨員領導干部提供歷史鑒鏡。
八閩史河中的孝廉資源,還散落于家風家訓之中。泉州市紀委監(jiān)委專門組織力量,探尋晉江五店市閩南古厝里的家規(guī)家訓,挖掘多姓氏、多宗族沿襲的“忠孝廉節(jié)”優(yōu)良傳統家風。建甌市紀委監(jiān)委拍攝制作《忠厚傳家遠》宣傳片,布設家風家訓館。
傳播孝廉“好聲音”
“一代賢臣出閩鄉(xiāng),榕村先生美名揚。興農治水澤萬世,殞身任上浩氣長……”前不久,安溪縣精編的廉政高甲戲劇《李光地》在該縣影劇院首演,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節(jié)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借把一代良相的廉潔一生搬上戲劇舞臺,在戲劇觀賞中融入廉政教育內容和色彩,既是一場文化‘盛宴’,也是一堂生動的家風傳承課、廉政教育課。”干部群眾觀后紛紛說道。
像安溪一樣,在八閩大地,許多地方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借助科技手段,通過立體、直觀的方式,將當地歷史名人背后的孝廉故事傳播開來,讓孝廉文化深入人心。
“給孝廉文化配上聲音,讓文字跨越時空,流淌進人們的心田。”漳州市紀委監(jiān)委推出“一鎮(zhèn)一孝廉”微信專題,以“短音頻”為故事配上聲音,生動演繹本地歷史人物的孝廉精神。福鼎市通過拍攝微視頻、電臺錄制音頻和圖文并茂的解說,讓“忠孝勤廉的瀲城村楊氏”等一個個本地孝廉人物,從歷史向我們走來。
創(chuàng)新孝廉文化傳播方式和渠道。素有“朱子理學的搖籃”之稱的武夷山市五夫鎮(zhèn)挖掘當地歷史名人勤廉故事,建設古街廉政文化主題館,用“廉政+文化+旅游”模式,打造朱子廉政文化小鎮(zhèn)。漳浦縣打造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的孝廉文化教育傳承基地,變“故居”為“基地”,“祠堂”為“學堂”,讓傳承300年的“十六條”族規(guī)再煥新彩。
秉承孝廉“好基因”
福建省各地機關事業(yè)單位在黨員干部中廣泛開展培育和踐行孝廉活動,讓孝廉文化走心、入腦。惠安縣將孝廉文化列為縣委黨校主體班必學內容;大田縣采取“集中講習”“流動講習”等方式,以干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推介“大田古代先賢”廉政人物和感人事跡,吸引公眾廣泛參與……
以孝齊家,孝行天下。福建省還在農村、社區(qū)中廣泛開展培育和踐行孝親活動,以“道德講堂”“關愛老人”“鄰里互助”為載體,教育引導群眾弘揚孝道,樹家風、淳民風、帶鄉(xiāng)風。
“為人以孝、為官以廉、為政以德”,福建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jiān)委主任劉學新表示,要將孝廉文化中蘊含的這一“基因”,融入黨員干部教育的“必修課”中,春風化雨,引導黨員干部立德尚廉,自覺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