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協(xié)副主席謝有順22日做客八閩書院大講堂,開講“我所理解的福建文學”。
謝有順是從福建長汀走出來的文化學者。在他看來,文化個體決定一個地方的文化高度。文化一方面看古籍,另一方面看標高,領軍人才可以把一個地方的標高拉高。“福建得改革風氣之先,八閩作家、評論家往往具有全國性的視野和氣度,他們地方色彩最淡,作品中對精神的追求、對人性的洞察,都具有世界性、普遍性。”
“冰心翻譯了泰戈爾的詩歌,自己還寫了很多小詩。”謝有順舉例說,在冰心寫出《小桔燈》之前,還沒有一位作家以這類視角和小朋友如此說話。而理論界的孫紹振、朱大可、陳曉明、南帆等,寫作風格都非常鮮明,既有自己的文體追求,語言又很講究,這才使得福建雖然地處邊緣,但一直沒被邊緣。
23日,謝有順在福州文藝家之家以“閩都文化、嶺南文化與北方文化”為題,繼續(xù)與廣大文友分享文化研究心得。
“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多樣、豐富。遠古時代起,福州地區(qū)就是八閩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謝有順認為,閩都文化以閩越文化為基礎、中原文化為主體,融匯了海外文化,具有開放和包容的鮮明特征。“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古厝文化等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林則徐、沈葆楨、嚴復等是閩都文化的杰出代表。福州方言獨具特色,是中原古音與土著口語的結合,需要加以呵護。”他說。(記者 樹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