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鳳頭燕鷗,又稱“神話之鳥”,,歷史上曾被認定滅絕60多年,,現(xiàn)在全球同步觀測數(shù)量也不足50只,但在閩江口濕地觀測最高紀錄為16只,。中華鳳頭燕鷗與同樣瀕危的鳥類勺嘴鷸,、黑臉琵鷺并稱為閩江口濕地的“吉祥三寶”。
6月初,,央視4套“美麗中國濕地行”欄目攝制組本著對瀕危珍稀水鳥的關(guān)注之情,,并喚起公眾珍愛濕地、守護濕地的意識,。走進閩江口河口濕地,,走進潮間帶濕地生態(tài)世界,走進休憩繁衍棲息的水鳥世界,。
兩岸攜手共救珍稀鳥類
“我們本來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來考察閩江口濕地的,,沒想到這濕地這么有特色?!睗竦匦袡谀吭骶幷f,,“不但有這么多珍惜的鳥類,有一群這么熱愛濕地鳥類的志愿者,,而且還有感人的兩岸共救珍稀鳥類的故事,。”
5月下旬,,閩江口濕地保護區(qū)為配合央視策劃閩江口濕地的拍攝工作,,特別邀請了省市濕地研究專家、鳥類研究專家,、以及專注于濕地鳥類影像拍攝的攝影師一同策劃節(jié)目內(nèi)容,。攝影師陳林的一個關(guān)于鳥類的故事引起了央視袁主編和張飏編導的注意。那就是2008年海峽兩岸曾共同救助一只喙被塑膠管卡住的中華鳳頭燕鷗的故事,。
攝影師陳林說:“通過這次救助事件,,我們才知道閩江口濕地和馬祖島的中華鳳頭燕鷗是同一族群,它們繁殖覓食在馬祖,,休憩嬉戲在閩江口濕地,,從此以后,,我們經(jīng)常和臺灣方面聯(lián)系,商議探討如何更好地保護這個極危瀕臨滅絕的鳥類,?!?/p>
陳林來濕地觀測拍攝水鳥歷5年共200多次。每次都是早早從福州驅(qū)車來到阜山村,,算好潮水漲高時,,乘當?shù)貪O民的船只來到鱔魚灘。默默地找著鳥兒,,守候著鳥兒,,用自己的“長槍短炮”默默記錄著鳥兒各種行為,。
有一次陳林把剛拍好的中華鳳頭燕鷗求偶照片發(fā)到微博上,,在朋友們紛紛圍觀贊賞拍攝技術(shù)的高超時,陳林悲哀地說:“朋友們,,當你們一味欣賞美好的光影世界時,,你們可否知道,為什么7月份了,,中華鳳頭燕鷗還在求偶?那是因為它們今年孵化失敗了,。孵化失敗對于瀕臨滅絕的鳥兒來說意味著什么大家都清楚吧?!蓖瑯訍埒B的人們唏噓一片,。
在閩江口濕地,象陳林這樣愛護鳥類,、保護濕地的人很多,,他們每天都在演繹著愛與感動的故事。
灘涂跋涉只為驚鴻一瞥
當“美麗中國濕地行”策劃組兩位編導聽到5,、6月份正是中華鳳頭燕鷗在閩江口濕地棲息時節(jié)的消息時,,立馬改變拍攝行程,把計劃7,、8月份拍攝計劃提前到了6月初,。
由于時間緊迫,張飏編導回北京才兩天就忙完了所有的程序,,帶領一位攝影師,、一位攝影助理重臨閩江口濕地,開始為期10天的拍攝工作,。
背著沉重的設備,,踩著沒膝的河口淤泥,在鱔魚灘的一隅靜候著“神話之鳥”光臨,,追蹤,、觀測,、拍攝著閩江口濕地鳥類天堂里形形色色的鷗鷺雁鴨,同時也與當?shù)貪O民互動,,通過鏡頭了解濕地的生物群落,,如招潮蟹、黃蟶等,。每天都是累并快樂著,。
編導張飏高興地說:“我們運氣真是太好了,天公作美,,這幾天天氣晴朗,,不但拍攝到了中華鳳頭燕鷗,還拍攝到了同樣珍稀的鳥類黑臉琵鷺,,真是不枉此行,。”
事實上,,作為北方人,,央視攝制組這趟行程受了不少的苦,張編導的腰椎不好,,特別怕浸水,,但為了拍攝水鳥卻不得不長時間浸泡海水,所以腰部一直脹痛,。蘇攝影師是個壯小伙,,無奈水土不服、氣候不適應,,也受了傷風感冒,。但他們?yōu)槟芘臄z到如此極危瀕臨滅絕的鳥類,并能通過央視這個大平臺放送給廣大愛護壞境,、愛護鳥類的人們,,還是感到欣慰快樂的。
這不,,他們在微博上發(fā)送的照片已得到網(wǎng)友的眾多回復,。有網(wǎng)友說:“感謝你們?yōu)楹笕肆粝逻@么珍貴的影像材料……”是的,對于留住“神話之鳥”,,我們就僅僅能做到留下這些影像資料嗎?或許保護環(huán)境,、關(guān)注瀕危動物,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參與,,也希望我們能留給后人的不僅僅是影像資料,,我們要留給后人一個鷗鷺翔集的蔚藍天空。
(記者 林蘇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