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們在打水
在航城街道洋嶼村后有一座鶴山,,此山因雄峙閩江,,呈鶴舞云翔之勢而得名,,山中多松林泉石,,古有“座鶴山,以保百姓;朝鯉崗,,似惠四方”之說而聞名遐邇,。就在這風(fēng)景清幽的鶴山腳下,有一口新挖的“后面井”,,那清澈的山泉水,,讓本地及周邊村民絡(luò)繹不絕前來取水,他們齊聲夸獎挖井人旅美華僑陳澤民為村民辦了件大好事,。
陳澤民今年70歲,早年與兩個兒子一家旅居美國,,陳澤民常說:“外面再好,,但畢竟不是自己的家?!?回到家鄉(xiāng)養(yǎng)老的陳澤民,,不管是村里修建敬老院、禮堂,、還是鋪設(shè)村間道路,、云門寺景區(qū)建設(shè)以及組建鶴鳴俱樂部等公益事業(yè),他都踴躍捐資,,積極參與,,受到村民的好評,。
有一次,陳澤民無意中聽到村民在抱怨取泉水,,路途遙遠(yuǎn),,如果能把原來的“后面水池”,挖成一口水井,,那就好多了,。他從小聽老母親說,以前洋嶼村鶴山腳下“后面”地段,,原先有一個1米見方的天然水池,,泉水極為潔凈清甜,村民經(jīng)常從那里取水飲用,,特別是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釀酒都要來這里挑水,釀出的酒也特別清香,,后來,,由于周邊山園墾復(fù),土地疏于管理,,水池漸漸被廢棄雜物填平了,。從此,村民要用山泉水,,都要跑到鶴山頂溪澗取水,,路途遠(yuǎn),樹林密,,行走十分不便,。陳澤民心想:“對呀,挖一口井村民不要爬山越嶺取水,,該多好!”
于是,,陳澤民找來年逾8旬的熱心人僑屬陳樂官幫忙,在原水池的地方畫了個圈,,確定井的位置,,叫來一部掘土機(jī)沿著圈往下挖土,大約挖至3米多深時,,泉水從巖石縫中噴了出來,。陳澤民立即裝了兩大瓶,送到防疫部門檢驗,,經(jīng)檢驗水質(zhì)全部達(dá)標(biāo)后,,施工人員在泉眼周圍砌石,每條石長1.2米,,寬50公分,,厚20公分,,一直砌高3米到地面,然后在條石外澆灌水泥20公分后,,再砌一層塊石,,把水井圍成一個牢固的大鐵桶,使地面或其他水無法流到井內(nèi),,確保井水清潔,,又在從云門廣場通往水井的道路上鋪設(shè)了一條長達(dá)20多米的水泥路,方便村民取水,。
“家鄉(xiāng)培育了我,,我現(xiàn)在有點(diǎn)能力,應(yīng)當(dāng)飲水思源,,盡點(diǎn)老僑胞的微薄心意,。”面對村民的贊譽(yù),,陳澤民謙遜地說,。
( 記者 王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