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越胡琴聲從洋嶼村的一條小巷中飄出,總能吸引人駐足陷入遐想。每天傍晚前后,這里都會響起悠揚(yáng)而流暢的越胡琴聲,拉琴者叫姜安平,是一位越胡制作工匠。在他看來,忙碌一天后能拉上幾曲聊以自娛,當(dāng)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
安平從小喜愛閩劇,而越胡就是閩劇的專用伴奏樂器,這讓他漸漸愛上了越胡的手工制作。90年代初期,安平便走上了制作越胡之路。誰料想,在安平制作出第一把越胡之后,許多閩劇愛好者們都紛紛稱贊他制作的越胡音色很好。聽眾人們這么一說,安平信心大增,“我感覺我的技術(shù)不比別人差,就堅持做了下來。”安平說,沒想到這一做,竟是20多年。大半輩子與木頭打交道,拉拉鋸鋸并未磨掉他的愛好,他對閩劇、越胡的癡愛反而有增無減。
記者現(xiàn)場看到,安平從市場上采購回了原材料,拿起制作工具就開始著手制作越胡。在越胡的制作過程中,琴筒、琴軸等的制作優(yōu)良對于越胡的音色好壞尤為關(guān)鍵。
【琴筒】是越胡發(fā)音的共鳴箱,它用紅木、紫檀木或烏木制成,也有用花梨木成竹子做成的,其形狀主要是六角形的,另外也有些地區(qū)做成圓形或八角形。制作琴筒要經(jīng)過制板、堆筒、打凹、起線、平口等工序。
【琴桿】通常使用與琴筒一樣的木材制作,上面頂端為琴頭,上端有兩支琴軸,下端插入琴筒。琴桿有彎脖形的,也有龍頭形的,都是為了美觀,沒有其它作用。
【琴軸】將選好的木料鋸成小段,經(jīng)修圓后粗端旋成粗坯,細(xì)端旋成1:12的錐度,然后粗端按照直瓣形刻出或銑出32條瓣紋,再用大尖光木銼逐瓣清溝,瓣的大小必須均勻、分明、深淺一致,最后磨光面成。
【音窗】琴筒音窗的制作,先將選好的料刨光后,把各種花樣的音窗圖樣貼在木板上,然后用搜弓鋸搜出,經(jīng)砂紙磨光后即成。
【琴弓】由于越胡的運(yùn)弓比交平穩(wěn),所以竹子的根部在弓尾(手握的一頭)。其所需材料為馬尾(或可用棕絲、釣魚尼龍絲砂毛)約200-210根,裝馬尾時應(yīng)倒順各半,這樣上下弓音才會一致。
“閩劇的主胡要用越胡拉,其音色比較細(xì)、尖;二胡在戲曲中主要起獨奏,彈高曲的作用,其音色比較暗,沒有越胡那么硬。”說起閩劇中的合奏樂器,安平講得明明白白。20多年來,安平的技藝日臻成熟,越胡做工精美,音色清脆悅耳。他告訴記者,每一把越胡都選用優(yōu)質(zhì)木料手工制作,琴的好壞不只看外表光不光滑,還要看每一個地方的搭配,琴桿、琴筒的長短、大小,都要搭配好,這樣拉起來音色才會純正。
如今,安平制作的越胡已小有名氣,眾多閩劇團(tuán)以及愛好者紛紛“循聲”而來。據(jù)悉,從制作第一把越胡到目前為止,出自他手工制作的樂器不下一千件。“機(jī)器做的琴,比我們手工要快,但是有些工藝,機(jī)器是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做到像手工那么標(biāo)準(zhǔn)的”。安平告訴記者,他希望能把這種手藝傳承下去,像傳承閩劇一樣。
(吳航鄉(xiāng)情報記者 姜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