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炳年故居在江田鎮(zhèn)垹上自然村,,坐西南向東北,,背負狀元峰,,左右有觀音巖,、三姊妹巖對峙,。建筑形制八扇七間,,三座透后,,中間過水。進深50米,,寬29米,,建筑面積1490平方米,,前埕約有150平方米,。故居保持原貌,但破損嚴重,。前埕有旗桿碣一對,,有石座,,與眾不同,,很有特色。在故居咫尺處,,還有潘炳年早年的讀書處,,曰:“仙峰書舍”。
潘炳年(1844-1919年)字耀如,,晚號退庵,,垹上人,。父茂駕,,經商寓福州萬侯街。炳年早喪父母,,由祖父撫育,。家貧向學,隨堂叔讀書于仙峰書屋,。未冠,有文名,,授徒為生,。同治十年(1871年)進士,除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廣西鄉(xiāng)試正考官等,。光緒十年(1884年),率同鄉(xiāng)京僚上疏,,要求查辦張佩綸,、何如璋在馬江之戰(zhàn)中喪師辱國之罪,使其二人革職戍邊。后任四川夔州,、龍安知府,,在任除惡滅匪,興修水利,,秉正不阿,,重視人才,卓有政聲,。三十一年,,調署成都,次年引疾歸寓福州,。工詩文,,能書,瘦勁如其人,。
民國二年(1913年),,曾假三溪潘氏宗祠創(chuàng)辦道生單級小學校。八年四月,,以遺老積憂卒,年七十六歲,。遜清太傅陳寶琛撰墓志銘,。遺著僅存《使粵日記》二卷,丁亥李志立傳《名臣》,。
里老傳,,潘炳年中進士后,因不屑趨媚權貴,,故久滯翰林院,。俸銀微薄,生活清苦,,平日應酬借車而出,,寄居官署后院,甚至除夕夜猶住院煮粥守歲,。
清制,,每年官署有一個月的公休日。在農歷臘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日這三天里,由欽天監(jiān)擇個吉日吉時,,頒示京內外各官署一律“封印”,,不再簽押視事。至翌年正月十九至二十一日之內,仍由欽天監(jiān)擇吉日吉時開封用印,,照常視事,,稱“開印”。在“封印”期間,,各級官員盡可悠閑地與家人在公館從容歡聚,、宴客。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除夕,,同僚均回府第度歲,。獨炳年在官署后院煮粥守歲,適光緒帝微服過翰林院,,見一布袍老者,,撩袍蹲地上用口吹著煤球在煮粥,查詢門子,,回話是:翰林院潘老爺,。帝志之,至次年正月“開封”日,,有上諭特旨:“著翰林院編修潘炳年實授四川夔州府知府,。”即后人盛傳,,“三十盲晡”煮粥翰林院衙門的一段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