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慎思(844-881),字虔中,號伸蒙子,潭頭大宏村人。他出生于一個書香官宦世家,聰穎勤奮,胸懷壯志,風流倜儻。唐咸通十年(869)進士,翌年再試中博學宏詞科第一,皇帝賜其鄉(xiāng)日“芳桂”,里曰“大宏”。林慎思索學淵源,兄弟五人皆飽讀詩書,俊雅飄逸,卓爾不群。年少時,他們在籌巖筑宣讀書,精思力研,后來,金榜題名,皆中進士,皇帝御賜“蘭桂同芳’一匾,世人稱羨,傳為佳話。
慎思登第后,初授秘書省校書郎,后赴召為興平縣尉。咸通末,官升尚書水部郎中,掌管全國水利、河運、漁捕等事務,任內勤政愛民,為民請命,民懷其德,尤其是他在渡橋村建造的震龍橋惠及后人,功德無量,渡橋村,位于龍橋山、鴻山、臥牛山間,自古是長樂南北鄉(xiāng)交通要塞。千年之前,渡橋村靠海,四周海水恣肆,浪濤洶涌,南來北往的人,只得望洋興嘆,茫茫海水中,唯龍橋山與鴻山西灣相近兩峽之間,尚能以舟楫渡人,然而,一旦風起,便大浪滔滔,舟來客往,時常受阻,交通極為不便。林慎思家在潭頭,渡橋是他回家時的必經之路,對船渡之苦,他深有體會。“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父老鄉(xiāng)親的疾苦,時時涌上他的心頭。于是,咸通十三年,慎思奏準返鄉(xiāng),建造了震龍橋,天塹變通途,造福百姓,情系桑梓,功傳千秋。
廣明元年(880)黃巢攻陷長安。慎思領兵出戰(zhàn),兵敗被執(zhí),予官不受,踞床罵巢,被殺,年37歲。黃巢起義失敗后,慎思諸子奉其柩歸葬渡橋大墓山,前朝鴻山,與震龍橋相望,松韻濤聲,不絕于耳。林慎思第三子徽公,大順元年進士,始居籌峰山下坑湖里,因廬墓渡橋大墓山,遂卜居渡橋之地,以便于子孫日后祭掃,井在墓前創(chuàng)建龍橋定林祠堂專祀伸蒙公,從此,林慎思的后代在渡橋繁衍生息,枝繁I葉茂,人才輩出,先后共有13人中進士,渡橋文風因之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