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的東南沿海福建,、廣東,、浙江等省生活著一支水上吉普賽人——疍民?!隘D”或作“蜒”,、“蛋”,。是一支古老的族群,在史籍中最早見于《國語》稱之“水人”,,隋朝時稱“疍人”,,疍民在魏晉時稱“蠻疍”,宋元時稱“疍族”,,明清時期稱“疍戶”或“龍戶”,,解放后稱“水上居民”。
生活在閩江流域的水居船民在建國前俗稱“科題”或“曲蹄”;生活在廈門鷺江和泉州的晉江流域的水上居民,,在廈門稱之“海越仔”,,在泉州稱“游艇子”、“白水郎”,。
目前史學(xué)界及民族人類學(xué)界對疍民的族源眾說不一,,有的認(rèn)為是色目人(蒙古人),有的認(rèn)為是漢族,,有的認(rèn)為是客家人,,有的認(rèn)為是蠻族,有的認(rèn)為是苗族,,有的認(rèn)為是烏蠻,,有的認(rèn)為是閩族,有的認(rèn)為是越族,,有的則認(rèn)為是獨(dú)立民族——疍族等等,。各有其證據(jù),然都有片面性,。據(jù)筆者田野調(diào)查所得看,。疍民源流較為復(fù)雜,并非單一族源,,它既有福建原住民(閩族)的血緣,,又有楚滅越后“會稽南下的客族(越族)”,同時又因秦漢以降隨漢族入閩,,也吸納南下漢族中破落之戶。
一是來自遠(yuǎn)古時代生息在閩江流域的先民,。閩江是福建的母親河,,閩江流域“地深昧而多水險”,是中國先民們最早生息的地方之一,。在閩江及其出??诘母蹫场⒔?,先民們“水行山處”,,以木,、竹、筏為工具從事采集漁獵活動的閩族文化——濱海文化,,鍛煉并造就一支“習(xí)于水斗,,善于用舟”、“以船為車,,以楫為馬”的水上部落,。
這支濱水而居的部落不可否認(rèn)是疍民的先輩之一部分。日本學(xué)者野上英在1937年撰寫《福州考》中指云:神州古代人種是“閩族”,。武夷山市趙勇先生也推斷疍民“與武夷架壑船的主人有密切的關(guān)系”(1),。“疍民為越人之遺民”(2),?!把睾/D戶……昔人稱為百越,非虛也,?!?3) 在福州、長樂等地調(diào)查時,,有多人指出,,“曲蹄仔”乃“郭倪仔”之諧音,“郭倪” 乃“國黎”——閩越國之黎民之意,。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疍民中郭,、倪兩姓,多稱自己乃閩越國王族后裔,。
二是來自南下的越族,。據(jù)古史籍記載:約公元年前334年,楚威王興兵伐越,,“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yàn)橥趸驗(yàn)榫?,濱于江南海山”(4),。越滅族人或在王族率領(lǐng)下由陸路“走南山(今武夷山)或由海路入閩江(5)?!逼渥迦腴}者,,屢與土人(閩族)戰(zhàn),傳至無諸,,戰(zhàn)勝土著,,遂自立為閩越王(6)。南來越人中“習(xí)于水斗善于用舟”者與原住民中濱江海而居之族群融合成閩越族水上部落,,且成為閩越國一支強(qiáng)大的水上軍事力,。這支集漁獵捕撈,、舟筏運(yùn)輸及水上軍事活動為一體的族群,在閩越王無諸死后,,其子郢繼位,,在郢反抗?jié)h王朝中發(fā)揮很大作用。閩越王郢反抗?jié)h王朝時“陰謀奇策,,入燔尋陽樓船,。”(7)為此,,引發(fā)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命朱買臣為會稽大守,,“治樓船、備糧食,、水戰(zhàn)具”(8)伐閩越,,“漢兵臨境,(閩越王)乃遂反,?!遍}越王余善以攻為守,命騶力等為“吞漢將軍”,,北上出擊,。同時又充分利用其族人“習(xí)水斗,善用舟”的優(yōu)勢做好“徙處南行,,至大澤中”,,及“力戰(zhàn)。不勝,,即亡入?!钡臏?zhǔn)備。當(dāng)漢軍分水陸四路:一路由樓船將軍楊仆出武林,,經(jīng)江西鄱陽入崇安縣分水嶺攻閩北;一路由中尉王溫舒出梅嶺攻閩西;一路由橫海將軍韓說率兵集中于句章(今浙江慈溪)乘海船直撲東冶(福州);一路以越侯為戈船,、下瀨將軍,出若邪(今浙江紹興),、白沙(今浙江樂清)共同越海威逼閩東北沿海)(9),。閩越國王族因內(nèi)訌,眾合謀誘殺余善,,公元前110年,,立國九十二年閩越國頃刻瓦解。閩越國雖滅,,然“閩越地狹昧多險阻”,“銳兵敢死”,,“強(qiáng)悍而又屢反復(fù)” (10),。漢武帝采取徙民虛其地措施,,下詔將閩越之民悉盡遷往江淮,“東越(閩越)地遂虛”(11),。
閩越國滅亡后,,其族人或“亡入海”,,或逃入山谷篁竹之中,,或居“沼澤中”,以避漢,。逃入山谷篁竹之中成為“山越”,,“居山谷者為畬族,水居者為蛋民,?!?12)善用舟者遠(yuǎn)逃到臺灣或東南亞,匯入當(dāng)?shù)氐耐林?。日?jù)臺灣時期的臺灣總督府所編《臺灣理蕃》中也有記載;葛瑪蘭番社和平埔社傳說其先輩原住山西(福建)因遭大水伐木為筏;至雞籠山(基隆)而定居……(13),。今天臺灣省的高山族保持著閩越人相同的崇拜蛇、紋身等文化,。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邱新民教授曾指出:“東南亞的主要民族如泰興,、緬人、馬來人者是早期通過航道來自中國的水上民族,,至今還保存著古越人文化”,。徐松石先生也指出“福建疍族仍然保持著科題這個名稱,現(xiàn)在在馬來半島西部近海低也叢林中,,還有一種土著叫科題族,,取名含有盆地淺水族的意義。他們自稱遠(yuǎn)祖是東岸的水上人,,大約也是遠(yuǎn)古由中國東南沿海移來的”,。
三是來自破落的漢戶。筆者在田野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有些疍民明確指出自己的祖先乃漢族或官或商,。聲稱其祖先因官場失敗或受人迫害而逃入江海避難而成為疍民;或因經(jīng)商失敗,,債主臨門逼債而逃入江海避債而成疍民。雖然其中有存在偽托之虞,,然不能排除有一批破落的漢人匯入疍民的隊伍,。如寧德三都澳有一戶從福州遷來的陳姓疍民就稱:其祖先的祖先原是朝廷大官,因得罪權(quán)貴而落滿門抄斬命運(yùn),,其族人中有僥幸逃脫而被迫以江海為避難所,,久而遂成疍民。在福安市羅江沿岸林姓疍民則稱其始祖是與漢族林氏同源于商朝比干少師,祖籍河南汲縣,,因“犯上”而被迫逃亡水上⒁,。在長樂市、連江縣等地一些疍民甚至稱其祖先是東晉元興二年至義熙元年的盧循農(nóng)民起義軍“水師”的后裔,。盧循起義軍的水師,,后為劉裕軍隊所敗,由浙江永嘉入晉安(今福州),,后一部輾轉(zhuǎn)逃亡閩南泉州一帶,,一部分留居閩江中下游也匯入蛋民中。在長樂市籌東村一盧姓疍民則聲稱自己先祖是盧循,。據(jù)徐吾行先生指出:疍民中有一部分乃明初陳友諒起義軍的后裔,,在明初朱元璋派湯和率軍由海路攻打陳友諒部,陳友諒兵敗時,,陳友諒水師中部分逃亡避居于海島江汊,。
四是來自元統(tǒng)治者。元末明初,,蒙古族統(tǒng)治者因戰(zhàn)敗,,黃河以北的蒙古人逃回漠北,而黃河以南的蒙古人一部分亡入江海,,成為疍民⒂,。
閩江流域疍民姓氏較雜,主要有江,、唐,、翁、歐,、池,、浦、下,、倪,、陳、林,、賴,、郭、盧等二十余姓,。今集居于福州三保,、幫洲、水上等街道多姓唐,、賴,、江、翁、詹等姓,,集居于閩候白沙,、溪頭、沙墩,、港邊、白石頭,、橫岐,、南嶼、祿家,、江中,、洪山、閩江等村鎮(zhèn)則多姓歐卞,、池,、江、郭等姓,,集居于長樂東嶼,、岐頭、海星,、后安,、象嶼、浮岐,、福星等地多姓陳,、江、翁,、倪,、林等姓。這些姓氏中歐即鷗之意,,翁即漁翁之意,,池江浦等則以住居水域而為姓。有較明顯的職業(yè)與生活環(huán)境特征,。
(傳標(b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