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節(jié),在陽歷12月22日或23日,,(農(nóng)歷十一月中)為一年24節(jié)氣之一,。又名冬節(jié)、亞歲,、賀冬等,。節(jié)日活動有搓糍、祭祖,、進祠,、分丁肉、吃湯圓等習俗,。
首先,,搓糍,在這個節(jié)日前夕,,全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或在觀音神像前焚香點燭搓,,在搓糍時,,用小圓桌,桌上陳列有紅桔,、紅筷子、紅蘿,,還有陶制的“孩兒拇”一盆等,。搓糍象征一家團圓,吉祥如意,,搓糍由家庭主婦主持,。糍是指湯圓,也叫“湯圓”,,是用糯米磨成漿,,壓成本平的濕團后錯成的丸子。用丸子捏成烏龜,,諧音“富貴”,,次捏壽桃,祈求“長壽”,,再捏銀元,,元寶錠,象征“金玉滿堂”,。有的還捏母豬,,或稱“富子姆”,,祝愿“六福興旺”等等,最后是搓丸子,,包米餃子(俗稱糍粑),。有的小孩孩邊搓邊唱童謠:“搓糍之搓搓,依奶(媽)疼依哥,,依哥討(娶)依嫂,,依弟單身哥(漢)。依嫂帶身喜(懷孕),,爹媽齊歡喜;孩兒掉落桶下(嬰兒分娩出來),,依哥做郎罷(當?shù)?”反復(fù)齊唱,表現(xiàn)出小孩天真的童趣,。這夜搓的湯丸,,包的米餃子,等待第二天的清早熱熟后,,焚香點燃供神明祭祖先,,而后,全家圍著吃湯丸和米餃子當早餐,。
其次祭祖,。因在冬節(jié)祭祀,故又稱“祭冬”,。祭冬是家族在一年中所舉行的最隆重祭祖活動,,視當年祭田豐歉,收獲多寡定全祭或半祭,。許多大族的宗祠每年舉行全祭,,要宰數(shù)十頭豬謝天地、祭祖先,。半祭則減半,。祭祀后便按人丁分肉,每丁可分到2兩至4兩肉,。除分丁肉外,,又有節(jié)肉、主肉,、書肉,、勞肉等名目,不一一贅述,。
第三,,過節(jié)。節(jié)餐是在冬至日的夜晚。這天家家戶戶將宗祠分到的丁肉,,再加些海鮮,、蔬菜,烹成十碗“配禮”,,到夜晚在家陳列于桌上供祭祖先,,祭后一家人團聚會餐。
近年來,,尊老敬賢蔚然成風,,許多宗祠每逢冬至,都為老人舉行集體活動,。
(作者 鄭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