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新聞網訊 “九頭馬”古民居坐落于鶴上鎮(zhèn)岐陽村福庭自然村,因建筑群中圍入九塊形似馬的巖石,故名之。“九頭馬”由陳利煥父子歷時80多載陸續(xù)建成。第一座建于清嘉慶初年(1796-1800年),大部分建于道光年間(1821-1850年),最后一座竣工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
“九頭馬”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5公頃,左右5座并列,前后5座相連,東西寬、南北深各120余米,現存22座主體建筑各成院落,辟門洞10余個,使5列宅院連成一體,又有防火墻、弄相隔。
“九頭馬”建筑以木為主,用材考究,使用木材有杉木、柯木、楠木、梓木、檀香木、鐵梨木、黃楊木、紅木、桑絲木等,最長的楠木橫梁長10米。“大木作”講求變化,達到建筑藝術與便利生活的完美結合:從建筑形式看,有亭、臺、樓、閣、軒、榭、廂……;從使用功能看,有祖廳、接官廳、客廳、議事廳、喜事廳、倉庫、書齋、閨閣、守節(jié)樓……;各座結構也不盡相同,有“四扇三間”“六扇五間”“八扇七間”“十扇九間”,有“五柱廳”“七柱廳”“九柱廳”、出游廊廳,最大的廳寬達10米。“小木作”精巧別致,達到一流藝術水準:藻井形式多樣,有單層、雙層、多層、方形、圓形、多角形;廊軒企篷、穿鼻、距花(雀替)、梁托、懸鐘、插屏、門窗戶扇……幾乎無處不雕花;雕刻形式有淺雕、圓雕、浮雕、鏤空雕、雙面雕、陰刻、陽刻、鑲刻;木刻內容有自然物、民間故事、戲文典故等;木雕多保持木材本色,有的閩漆貼金,也有彩色套板襯托。石刻大多用于柱礎,磚雕用于門樓亭、墻頭、窗格,泥塑用于墻頭飾,壁畫廣泛用于內墻壁,多采用象征、寓意、諧音等民族傳統手法,給人祥瑞吉利的美好意念,如“和合二仙”“升平景象”“吉慶有魚(余)”、蝙蝠(福)、鹿(祿)、松鶴(壽)、梅雀(喜)……。
“九頭馬”建筑,凝聚了長樂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它是長樂建筑史上的輝煌篇章,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2001年8月3日,經長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清代嘉慶年間,當地富人陳利煥得一位高僧指點,欲得到“九頭馬”之靈,于是開始了率四個兒子圍“馬”而建房子的大工程。但陳利煥剛建完第一列的五進房子,就去世了。他的計劃中,是建并排的五列五進,共25落,把九塊巖石有機地點綴于房子內外。四個兒子繼承父親的遺愿,將剩余四列房子建好。經過近七十年的營造,五列各五進、二十五落廳的恢弘民居,在同治十一年(1872)先后竣工。后面修建的四列建筑比陳利煥修建的第一列規(guī)模大了許多,也豪華了許多。大廳里有很多粗大木柱、頂上碩大無比長達10米的楠木梁。
"九頭馬"民居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正方形,東西寬、南北深各120米,分五列,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五列各座建筑體中,都有墻弄,各列之間,還有寬約80厘米的串心巷,該小巷起防火作用,又有門列列相通。主體建筑四周有6米高的圍墻,開放十多個門洞,設有望樓、槍眼。每列南面正中各設大門一扇,每逢紅白喜事,大門、屏門、廳門一路洞開,入望"五落透后",十分壯觀。南面中列墻額開設13個燈窗,懸掛宮燈照明。前有廣場,四周臺礎高筑,后有深溝,兩旁近溪,內部有井、池、明溝、暗溝,給排水布局配套合理,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建筑群體。"九頭馬"的建筑材料以木為主,使用的木料有杉木、柯木、楠木、樟木、紅木、檀香木、鐵梨木、黃楊木、桑絲木等,最長楠木梁10米。
(記者 陳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