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文學館,、長樂文學館,,高魯天文館等散落在長樂市區(qū)的一粒粒“明珠”成了市民得以欣賞到高雅文化的“梧桐樹”;“百場演出進廣場”,、“千場戲曲進社區(qū)”,、“萬場歌舞進農(nóng)村”的基層文化的“百千萬”工程活動,,帶動和促進了廣場文化、社區(qū)文化、企業(yè)文化,、農(nóng)村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蓬勃開展;閩劇,、評話、抬閣戲打造的精品文化,,形成了獨步天下的曲藝大觀,,成了長樂一張與外界交流的“文化名片”;杏林、琴江,、龍泉寺等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構成了長樂市血肉相連的脈絡,,展現(xiàn)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文化體制改革讓民營企業(yè)參與文化建設,為打造文化大市引入了一股“活水”……近年來,,長樂市文化大市建設快速推進,,為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精神支撐和文化條件。
古時輝煌“吳航地”,,今日榮耀“新長樂”
群山高聳,,峻嶺飛走。翻開長樂一千多年的歷史,,走過這塊658平方公里的熱土,,勤勞智慧的長樂人用自己的雙手譜寫了輝煌的歷史發(fā)展篇章。這如濤如浪如畫如詩的青山秀水,,實際上潛藏和積蓄著意想不到的巨大經(jīng)濟發(fā)展勢能,,長樂大地上正醞釀、蓄積,、演繹著的滄桑巨變,,令人驚嘆?!v史上,,長樂置縣始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至今已有1385年的歷史,。據(jù)史書記載,,在吳越交鋒和楚越爭霸時期,以浙江為中心的越國幾度南遷到閩地,,以吳越文化為母體的閩越文化開始興起,,最后又演變出閩文化。此時,,與福州咫尺之遙的福山寶地長樂開始走上漫長的文明之旅,。先是吳王夫差在此屯兵造船(這就是長樂別稱“吳航”的原因),后有越王無諸定都福州,,這些舉措極大地促進了吳越文化在長樂的傳播和影響,,加之長樂背山臨海的地理優(yōu)勢,,使得長樂成為西晉之后中原士民“衣冠南渡”的首選之地。這些縉紳之士的到來,,帶來了中原地區(qū)先進的文化理念和生產(chǎn)方式,,推動了工商意識在長樂的覺醒。明代航海家鄭和揚帆七下西洋這長達28年代航海歷史,,不僅成就了吳航“十洋成市”,,而且開闊了長樂人民的視野,增強了工商經(jīng)濟意識,,使得這塊福山寶地大煥異彩,,成為對外商業(yè)貿(mào)易的門戶。長樂以其悠久厚重的“大吳越”文化孕育了當代文壇泰斗謝冰心,,著名文學家鄭振鐸,,表演藝術家鄭奕奏,著名電影導演陳懷凱,、陳凱歌,,書畫家李兆珍、黃葆鉞,,書畫篆刻家陳子奮,、潘主蘭、潘懋勛,、周哲文等一批文化大師,。他們登臺臨風的吟詠、潑墨揮灑的流云,、憂國憂民的慨嘆,,為長樂歷史文化的卷帙留下了璀璨輝煌的一筆。
基礎建設:城鄉(xiāng)共享半小時文化圈
美麗如畫的公園,,星羅棋布的文化活動陣地,,人流涌動的場館……今天的長樂已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002年以來的6年,,是長樂文化歷史上投入最多,、發(fā)展最快、變化最大的六年,。伴隨著建設文化強市的號角,,長樂水變清了,山變美了,,鄉(xiāng)村變靚了,,人變文明了,。通過鍛造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社會文化陣地、休閑娛樂設施在內(nèi)的覆蓋社會各個層面的陣地網(wǎng)絡,一個以市區(qū)為中心,、輻射鄉(xiāng)鎮(zhèn)和農(nóng)村的點,、線、面“半小時文化圈”已經(jīng)形成,,讓人們與公共文化設施相鄰而居,,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各種文化資源。
在城區(qū),,從市標(在吳航路和西洋路的交界處)向東出發(fā)步行,,南山公園近在咫尺。拾級而上,,除了可欣賞公園美景和參加體育鍛煉外,,還可享用一道道“文化大餐”--到棋苑猜棋謎、讀棋聯(lián),、解棋局;到關愛女孩公園臨摹石刻上的名人書法,,讀一讀“關愛女孩宣言”。
從市標向南步行出發(fā),,有影視館,、雙擁公園、蓮柄港水利公園,、水利館,、城市森林公園、鳥語林,、天文館;從市標往北向新城區(qū)步行,,一路的館、園,、湖讓你目不暇接--世紀鐘樓,、園山公園、長山湖,、人民會堂,、圖書館、圖書文獻中心,、院士館,、文化中心、創(chuàng)業(yè)館,、巾幗館,、音樂館、旅游館,、科技中心一個接著一個;從市標往西,,有鄭和公園,、鄭和行旅園、博物館,、冰心文學館,、華僑博物館、兒童公園,。同時,,長樂市還在城區(qū)人流較密集、繁華的主干道設置不同類型的燈箱一條街和大型公益宣傳牌,,入夜,,輪廓燈、泛光燈,、霓虹燈次第亮起,,滿城流光溢彩,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都可全方位地感受到“半小時文化圈”帶來的濃厚的文化氣息,。
在閩江口線上,長樂市沿江興建的長2.3公里,、以鄭和下西洋為主題的閩江口江濱公園景觀走廊--“鄭和廣場”,,再現(xiàn)了鄭和當年率龐大船隊出洋的盛況,包括鄭和石雕塑像,、鄭和航海館,、鄭和寶船、太平港帥營,、鄭和舟師起錨處,、三寶亭、水師演練臺等紀念性建筑,,以及正在興建的鄭和群雕,。另外,吳航書院,、鄭振鐸公園,、月亮灣公園、綠色明珠廣場,、吉祥長樂公園,、琴江八旗博物館等,也是星羅棋布,。同時,,沿江大道接連至猴嶼洞天巖、猴嶼文化中心等景點,、文化設施,,形成了近10公里長的“半小時文化圈”風景線,。
在鶴上鎮(zhèn),有龍泉寺,、百丈紀念堂、九頭馬,、陳振龍紀念亭等;在漳港街道,,有龍角峰公園、海蚌公園,、海洋館等;金峰有長樂紡織館,、蘆峰公園;在南鄉(xiāng),江田有中共地下黨革命烈士陵園,、南陽革命史跡紀念館,、三溪朱子祠等;古槐有中醫(yī)館、董奉草堂……長樂市的“半小時文化圈”已覆蓋全社會,。
昔日被稱為“文化荒漠”和“窮得只剩下錢”的長樂,,一幢幢嶄新場館拔地而起,一個個公園次第開顏,,一座座文化中心替代古老祠堂,。幾年間,長樂市新建,、改建文化旅游景區(qū)(點),、公園300多處,建設38個文化場館全部投入使用,,全市18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全部建有獨立設施,、設備齊全的文化站,80%以上的城鎮(zhèn)社區(qū)和村建有文化活動陣地,,全市245個村莊中,,有116座祠堂(禮堂)改建成村文化中心、并新建了129個文化中心,,被文化部確定為全國新農(nóng)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試點縣(市),,被授予“全國服務農(nóng)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市”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