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人稱“過年”為“做年”,。這似乎跟錢財沒有多大的關(guān)系,,“有錢沒錢,回家做年”,。把過年當(dāng)成事情來做,,只要闔家團(tuán)聚,遵循祖輩流傳的習(xí)俗,,用心做好這一件事,就是過了一個好年,。一個“做”字,,體現(xiàn)出長樂人樸實(shí)、勤勉,、豁達(dá)的節(jié)日觀,。
真正的“年味”是從家庭大掃除開始的。農(nóng)歷臘月廿三,,是“筅堂”的日子,。這一天,鄉(xiāng)親們將新砍下來的樹枝或竹子扎在一根長竹竿的頂端,,像一把放大的“筅帚”,,用它筅掃房頂、天花板的灰塵和蛛網(wǎng),。小時候,,遇上這一天,母親就叫我們到門外玩去,,怕漂落的灰塵沾了眼睛,。而我總是好奇地趴著門縫往里張望,只見她把屋里的東西用塑料布遮蓋得嚴(yán)嚴(yán)實(shí)實(shí)的,,頭戴一頂四周蒙了花布的斗笠,,舉著長長的竹柄,一下一下地筅掃屋頂凹凸的瓦槽,。這些地方平時沒法打掃到的,,現(xiàn)在集中處理,那臟物飄飄撒撒地落下來,,等母親打掃完畢出來,,早已是“蓬頭垢面”的了。筅堂的這一天,,令我們小孩最為期待的事,,莫過于全家人能吃上母親煮的“調(diào)”薯粉,。這“調(diào)”薯粉放上了許多豬血,要比平時煮的好吃多了,。長大后才知道,,這種吃法很科學(xué)的,豬血有去穢除塵的作用,,能把筅堂時吸入體內(nèi)的塵污清除得干干凈凈的,。筅堂時,人們把屋頂上,、角落里,、墻壁上徹底打掃一番,再把門窗擦得干凈明亮,,把房子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凈凈,,以迎接新年。
臘月廿四日是“祭灶”日,,這天家家戶戶備好灶糖灶餅果品蜜餞等,,祭拜家庭保護(hù)神灶公。當(dāng)那些灶糖灶餅,,擺上灶頭時,,總是吸引孩子們貪婪的目光。母親怕我們偷吃褻瀆了神明,,一再地告誡我們不要亂伸手,,否則會肚子疼的。還說,,灶公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負(fù)責(zé)管理各家的灶火,,監(jiān)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的這時候就啟程上天向玉帝稟報,,相當(dāng)于我們現(xiàn)在的年終工作匯報,。獻(xiàn)上水果、灶糖,,意在讓灶公吃了這些甜美的食品后,,在玉帝面前為這家人多說好話。灶神兩旁貼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調(diào)和鼎鼐神仙府,,燮理陰陽宰相家”的對聯(lián),表達(dá)了人們期望灶公在玉帝面前美言并保佑全家老小平安的意愿,。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shè)有灶公神位。記得當(dāng)時我們家的灶公神像,,是母親從市場上買的民間藝人的板刻作品,,上面畫的是灶公灶嬤,,夫婦倆慈眉善眼,袖手而坐,。神像旁書有“東廚司命主”或“東廚主宰”,、“人間監(jiān)察神”等文字,用以表明灶公的身份,、地位,。小時的我很不解,灶公真的會從畫上走下來享用這些美食嗎?我傻傻地守候著,,直到母親祭拜完了,,還不見灶公下來,這令我十分失望,。但這時可以品嘗那些灶糖灶餅,,卻又帶給我們無比的快樂。
送完灶公后,,開始了“送年”活動。長樂人素來把女婿當(dāng)作“半子”,,每年臘月廿五起,,女婿要備好年貨送到岳父母家,這叫做“送年”,。新婚的頭年,,女婿必須備豬蹄一雙,線面五斤,,五素五葷十件禮儀,,用食盒裝好,貼上紅紙,,親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禮儀件數(shù)可不拘,,但必須避開“四”的忌諱,。
臘月廿六、廿七,,每家每戶不是磨米漿,,做紅粿、蒸年糕,,就是打魚肉,,做魚丸、滑魚片,。鄰居的大石磨,,從天亮到深夜,,吱吱呀呀地轉(zhuǎn)個不停,唱個不停,。在那物質(zhì)不太充裕的年代,,家里的年貨差不多都是“自產(chǎn)自銷”。而我們家,,這時候一定會磨幾大桶的豆?jié){,,做五六大板的豆腐。其中留一些豆腐用來烹調(diào)年夜飯“豆腐燜”外,,其余的都拿去油炸了,。這是個油香飄散的歡樂夜晚,被炸成金黃金黃的油豆腐,,晾在灶頭,、飯桌上,饞得我們直流口水,。父親見了,,笑著說:“想吃就去拿啊,今晚敞開肚皮吃……”還沒等父親說完,,我們兄妹幾個早就一擁而上,,把這當(dāng)作晚餐了。母親把剩下的油豆腐,,用鹽巴炒了盛在陶甕里,。那時沒有電冰箱,這樣處理后,,可以放上很久,。平日里,在炒菜或煮酸菜湯里加上幾塊切成片的油豆腐,,在我們看來,,就是美味佳肴,“味道好極了”!
(作者 馬頭琴)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