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田自古人文薈萃,大村有書院,小村有學館,木石居是福州十邑歷史影響較大的一所書院。
木石居的創(chuàng)始人系鄭善述。鄭善述,字孚世,號蕉溪,生于清順治九年(1652),曾一度攜家人徙建甌。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舉人,曾任直隸固安知縣。告老返鄉(xiāng)后,他在玉田村外蕉溪創(chuàng)辦木石居書院,為子孫與里中子弟求學之所。
木石居方圍數(shù)畝,里面藥草盈欄,圖書滿架。這里瀕臨蕉溪,地僻不雜市塵喧囂。戶外對青山,門前環(huán)綠水。白天鄭善述忙于教學,夜間又勤于筆耕,有《木石居集》《敬修堂詩文集》《青氈集》等著述。其妻黃曇生,字護華,明工部主事黃晉良之女,幼承庭訓,明忠孝事,溫純賢淑,能詩,著有《蕭然居集》《為林大家集房》。他們生有三男兩女,子方城、則明、方坤,女微柔、淑止。
鄭方城,字則望,號石幢,早年仕途坎坷,雍正十一年(1733)56歲那年才考中進士,授四川新繁知縣。他上任后體恤民情,興利革弊,為民所敬。一任職滿,早已過了花甲之年,上司不忍心讓他退居林下,特聘他主持錦江書院,至古稀才返回故土。
回長樂后,鄭方城在蕉溪上筑了一所“綠痕書屋”,自撰楹聯(lián):“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云,何處是秦宮漢闕;小院春來,鶯喚起一簾風月,看溪邊綠樹,樹邊紅雨,此中有舜日堯天。”最后一句詩作者感嘆此生未遇明主,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平日方城勤于著述,著有《燥吻文集》《綠痕書屋詩稿》《行炙詩集》《石幢先生遺文》,并與弟方坤合著《卻掃齋唱和集》《晉安三鄭集》等。
鄭方坤,字則厚,號荔鄉(xiāng),三十歲時(雍正元年,1723年)中進士,授邯鄲知縣,后升景州知府,河間同知、擢登州知府等。方坤宦游三十年,政聲卓著。他弱冠就有文名,時與名流唱和,每出一篇新作,遠近傳抄。他著作等身,著有《燕尾詩文集》《宦潄紀聞》《邯鄲縣志》《全閩詩話》等24種之多。三子中,不見二子則明有文字記述。
長女微柔,字靜軒,次女淑止,字菊生,皆能詩,分別著有《蕓窗蛩響集》《韞玉齋集》。
鄭方城長子天錦,字有章,號芥舟。乾隆十七年(1752)中進士,任廣東連山知縣,兼署瓊州府海防同知,勤政為民,兩袖清風。他視民如子,民夷皆愛之。工詩有文名。梁章鉅評價方城、方坤、天錦三人“吾鄉(xiāng)之三鄭合稿,乾隆間盛行于時”。他們曾在建甌生活過,因此《建甌縣志》亦有記載。
圃壤肥沃,蔚起英才。鄭善述的后裔中庠生、貢生、舉人還有10多位。特別是十位孫女個個能詩,有《帶草堂詩集》《畫荻編》《泡影集》等刊行。
在當時,家中長輩能支持女兒讀書知禮,是非常開明之舉。男女同窗共讀,是木石居作為書院的一個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