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祠內展示的米線工藝品
宗祠內部宏偉莊重
精美的石雕講述孝道故事
鄉(xiāng)愁,,是一壺老酒,,是一縷炊煙,,也是佇立故鄉(xiāng)土地上的那座亙古長存的宗祠,。位于我區(qū)古槐鎮(zhèn)高樓村的陳氏宗祠,,承載了高樓陳氏海內外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是他們永遠的精神家園,。
1 獨具風采 盡顯輝煌
高樓陳氏宗祠坐西朝東,,前臨大海,,后枕群山,。它始建于明代,修葺于清初,,1937年重修并建前座,,2000年族人又集資再次重建。重建后的宗祠煥然一新,,集古今建筑為一體,,分前后二進。前座為禮堂式的環(huán)樓混合結構,,后座為原祠基礎上的四扇三間土木結構,,中隔天井,建筑總面積800平方米,。整座宗祠宏偉莊重,、古樸大方。
宗祠正門上方鑲嵌墨石陽字的“高樓陳氏宗祠”門額,,門口青石雙獅雄峙,,左右邊門有石刻“入孝”“出悌”,墻頂“雙龍戲珠”生動異常,,粉紅色瓷磚墻面映日生輝,。大門兩側還有六幅青石浮雕的三國人物典故,配合荷花,、菊花,、梅雀爭春斗艷,左右則有松鶴圖,、鹿竹圖等吉祥的圖案,,生動逼真,。
進入宗祠,中間扉門屏風,,兩邊墻上是“功德芳名碑”,。屏風后是戲臺。戲臺沿用舊祠做法,,在底部斜側45度放置著六口大水缸,,頂部木雕六層八角藻井,起到聚聲擴音的作用,。戲臺正面及兩側均有青石浮雕,。大廳屋頂木構油漆,雕刻鳳凰花鳥,。兩側看臺有石刻浮雕“二十四孝”與“八仙過?!苯幌噍x映、栩栩如生,。
二進為祭祀廳,,正中梁上懸掛“十二代同堂”大匾,后堂是神主龕,,雕龍畫鳳,,金碧輝煌,內供奉歷代列祖列宗神主牌,。神龕前橫擺著描金畫彩的大理石雕花供桌,,頂端懸掛“廣至堂”大匾,兩側是“高樓陳”大紅燈籠,。祠廳內掛有許多牌匾,,有“進士”“按察司副使”“知州”“知縣”等等。兩邊門上左掛大鼓,,右掛大銅鐘,,寓意子孫滿堂、鐘鼓齊鳴,。
祠內還有十幾副楹聯,,文字佳妙、意義深遠,,多是出自書法名家,。“高樓朝東海六龍呈麟趾,;宗祠接西巒五鳳現簪花”“敦鄰睦里發(fā)揚正氣成世代家風,;敬老愛幼提倡文明乃古今美德”“赤子拳拳飲水思源為故國公益;鄉(xiāng)情眷眷夢縈桑梓建家廟宗功”,。這些聯句抒寫了高樓陳氏家族繼往開來,、愛國愛鄉(xiāng)的文明新風尚,。
2 耕讀傳家 瓜瓞綿延
據記載,高樓陳姓源出河南固始,。唐末中原離亂紛生,,唐觀察處置使陳聞偕長子陳顯、次子陳勛入閩,,其子孫仕于王審知,,多顯達,居福州石井巷,、上渡、侯官古靈等地,,后又陸續(xù)分遷長樂,。
至天復二年(902),顯公孫仁盛,,自侯官縣古靈(今南通古城村)輾轉長邑(長樂),,開基藍田(今金峰蘭田),以耕讀傳家,,為藍田陳氏始祖,。
仁盛公第十五世孫汝謙公,元至正年間由金峰藍田下村遷至古槐附近,,后又遷到古槐之南里(高樓)重建家園,,意在高樓平地起,故稱“高樓陳氏”,。
據傳始祖汝謙公以養(yǎng)鴨為生,,有一次他用長竹竿趕鴨子在田間上覓食,順著道來到現在宗祠所在地附近,。在一塊巖石的田邊,,竹竿插入田中竟然被牢牢吸住,他認為這是天意,,所以就定居在這個地方,,繁衍生息。
汝謙公生四子,,長子則壹遷建陽,、二子則武遷泉州、四子則壽遷連江浦口,,三子則文留守故園高樓,,現已傳二十七世,至今約有六百七十年,。分東西兩房,,后裔有播遷福建省內,、廣東、浙江及世界各地,。目前在本村三百多戶,,一千五百多人口。
3 桑梓情深 赤子僑心
作為著名僑鄉(xiāng),,高樓陳氏旅居海外的僑胞眾多,,早在抗日戰(zhàn)爭前后,就有一百多人前往“南洋”謀生,。據統(tǒng)計,,目前有海外僑胞鄉(xiāng)親近兩千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新加坡,、泗水、日本,、荷蘭,、西班牙等國家和香港等地區(qū)。其中以旅居美國和香港的人數居多,。
這些旅居在海外僑親不乏學界泰斗,、商界精英、科研專家,,他們心系故里,,熱心家鄉(xiāng)文化及公益事業(yè),傾力造福桑梓,。每年祭祖日,、游神日、端午節(jié),,四散各地的高樓陳姓族人都會不辭舟車勞頓,,紛紛回到故鄉(xiāng)。宗祠內一時人潮涌動,,老老少少歡聚一堂,。
不少華僑在海外已經繁衍生息幾代人,但鄉(xiāng)土情懷和宗族血脈依然將他們與故土緊密連接在一起,。近年來,,除了老一輩華僑,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華僑也回鄉(xiāng)祭祖,,高樓陳氏宗祠成為僑親們感受鄉(xiāng)情的聚集場所,。
4 高樓米線 重回宗祠
高樓陳氏有一種民間手工技藝叫“米線”,。它不是食品,而是一種用米粒綴連成的藝術品,,在全省以至全國都獨具特色,。高樓米線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末年,于民國時期最為鼎盛,,迄今已有百余年歷史,。
在20世紀50年代,高樓陳氏家族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米線,,并將米線制品在農歷正月十二晚敬祖活動時展示,。族人們從年前就開始設計主題,然后挑選米粒并染色,,精心制作,、反復修飾,最后把成品放在特定的木盤上端出,。
正月十二這天,每家每戶都把自家的米線作品送到宗祠,,放置在長案上,,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米線展品包羅萬象,,制作工藝也各有千秋,有動物,、花卉或亭臺,、樓閣,形象逼真,。到了晚上,,高懸的汽燈照得祠堂里一片通亮,四鄉(xiāng)八里的群眾都趕來參觀,,十分熱鬧,。
制作米線的技藝因各種因素,其傳承曾斷檔近70年時間,。近年,,80后青年陳國銳將這項民間技藝重拾并恢復,成為高樓米線的代表性傳承人,。
如今,,高樓米線制品已經連續(xù)在數屆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jié)上展出,其技藝也被列入了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S延滔/文 林振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