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國家,、一個政黨,,領導核心至關重要。在強國強軍新征程上,,在民族復興關鍵當口,,確立和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這個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關乎旗幟道路方向,,關乎黨運國脈軍魂,。因此,必須把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作為最大的政治,融入血脈,、植入靈魂,,化為堅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覺行動。而信仰上的堅定,、政治上的堅守,、行動上的緊跟,最根本,、最深刻的是來自內心的崇敬與愛戴,。心靈上的情感認同最深沉最真摯,也最持久最牢靠,。
有一種信仰薪火相傳——習近平總書記是在濃郁革命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我黨領袖
信仰的力量一往無前,、源源不斷;信仰的傳承筋骨相連、生生不息,。習近平總書記出生在一個紅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隨共產黨、追求真理的老革命。父親習仲勛曾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一,,13歲參加革命,,18歲就組織領導了甘肅境內的“兩當起義”,19歲與劉志丹等同志創(chuàng)建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21歲被推選為陜甘邊區(qū)蘇維埃政府主席,。后來在錯誤肅反中被王明路線執(zhí)行者關押,黨中央毛主席到達陜北后才得以平反,?!拔母铩焙筘撝厥苊瑩螐V東省委第一書記,,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殺出一條血路”,。在習仲勛身上,無論身居高位還是身處逆境,,無論是在老區(qū)還是在特區(qū),,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堅定不移,革命風骨初心不變,,毛主席曾給他親筆題詞:“黨的利益在第一位”,。母親齊心也是13歲參加革命,17歲入黨,,此后幾十年轉戰(zhàn)南北,,一心向黨、矢志不渝,。
父母的奮斗經歷,,對習近平總書記的影響極其深遠。2001年10月,,他在給父親88歲生日的拜壽信中寫道:“無論是白色恐怖的年代,,還是極‘左’路線時期;無論是受人誣陷,還是身處逆境,,爸爸對共產主義的信念仍堅定不移,,相信我們的黨是偉大的、正確的,、光榮的,。您的言行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向?!绷暯娇倳涍€經常談起五六歲時隨母親買《岳飛傳》《岳母刺字》等小人書的故事,。他說:“‘精忠報國’四個字,我從那個時候一直記到現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這種濃郁革命氛圍的熏陶,,使習近平總書記從小受到很嚴格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充滿著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充滿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邁情懷,不管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始終沒有對黨產生過懷疑和動搖,,先后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連很多外國人也都感嘆,,“習近平先天具有愛國主義和忠于信仰的基因”,。
這種“先天基因”和“紅色血脈”,已經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與生俱來的信念本源和信仰根基,。擔任黨的總書記后,面對一些黨員,、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動搖等問題,他明確提出:共產黨員要把好“總開關”,,不能得“軟骨病”,,要鑄就堅守信仰的鋼筋鐵骨和銅墻鐵壁。他在很多重大場合反復告誡全黨:“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號召全黨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這既是對8900多萬黨員的時代考問和政治提醒,,也是向國際國內的政治宣告和道路宣示。習近平總書記身上繼承和展現出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篤定信仰,、遠見卓識,、歷史擔當,正是當今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旗幟,,是堅定我們信仰信念的領航燈塔,,指引我們永遠跟著黨,將革命進行到底,。
有一種磨礪百折不撓——習近平總書記是在苦難歷史和曲折經歷中成長起來的我黨領袖
習近平總書記的父親習仲勛從1962年受冤屈,,被關押審查長達16年之久,。這期間,母親齊心帶著尚未成年的小兒子習遠平在河南省黃泛區(qū)的一個農場勞動,,兩個姐姐被下放到生產建設兵團,,習近平總書記也因此受過批斗,挨過饑餓,,流浪過甚至被關押過,,最終到陜北插隊當農民。一家人天南地北,、骨肉分離,。
今年初,《學習時報》先后用26個專版,,以采訪實錄的形式反映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歲月,,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在當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全國知青中,,習近平總書記是“老三屆”中年齡最小的,,他插隊去的陜北是全國知青中條件最艱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在農村待的時間最長的極少數知青之一,。1969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屬于老初一學生,只有15歲多,。像他這個年紀的知青,,在當年400萬“老三屆”知青中,年齡最小!他當年插隊的延川縣梁家河村,,山大溝深,,土地貧瘠,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當地農民辛辛苦苦干一年連肚子都填不飽,。試想,一個在北京長大的15歲少年,,孤身來到窮鄉(xiāng)僻壤的黃土高坡,,其中有多少困難、多少委屈需要他去面對,、需要他去適應!
習近平總書記在1995年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說:那時候什么活兒都干,,開荒、種地,、鍘草,、放羊、拉煤,、打壩,、挑糞……幾乎沒有歇過,。他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是不換肩的,。到1975年末,,當初來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習近平總書記插隊的梁家河,,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個知青了,。知青院子變得冷冷清清,居住的窯洞也變成了冰房冷灶,。但他卻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依然是該干活干活,、該吃苦吃苦,,不但入了黨,還當上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完全是一付“鉚足勁扎根干”的心態(tài),。這種堅忍不拔,這種志存高遠,,這種任隨“云卷云舒,、花開花落”的穩(wěn)健淡定,格局何其大度,,胸懷何其寬廣!
現在看,這些曲折經歷和艱苦磨礪,,恰恰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離開學校和家庭,,走向社會“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讀懂人生、讀懂中國,、讀懂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起點。15歲來到黃土地時,,他曾迷茫,、彷徨;22歲離開時,他已經有著堅定的目標,、充滿自信,。有人說,沒有梁家河的7年,,便沒有習近平總書記今天的從容執(zhí)著和大氣磅礴,。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坦誠地說,,在他的一生中,對他幫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輩,,一是我那陜北的老鄉(xiāng)們”。正是黃土高原的蒼天厚土,,孕育了青年習近平寬厚敦實的優(yōu)良品質和滴水穿石般的至高境界,。7年的農村生活、7年的甘苦與共,,不僅使他和陜北鄉(xiāng)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也使他從小就對農村、農民和腳下的熱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對改變國家,、人民、民族的命運增添了毅然決然的抱負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