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棋山寺坐落于現今長樂市文嶺鎮(zhèn)前董村,始建于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寺院周圍松竹并茂,疊翠重重;曲徑通幽,實乃隱逸修真辦道之勝地。寺前至今還保留著填沙湖兩口,周圍340多丈寬,深約10來丈,水深透綠如鏡,水泄如濱,寬闊平靜,周圍森林茂密,傳說下湖存有金犁金耙,上湖背后還有小山丘,天然造形,猶似金羅盤,金線鉤葫蘆,真是人間美境。寺后分別有三座大山:棋山、駿馬山、煙臺姆山三座大山緊緊相連,煙臺姆山上至今仍留下?lián)f龍舟上天時留下的痕跡,湖中每逢端午節(jié)還能聽到傳說中另一條下地的龍舟陰鼓作響。
據《長樂縣志》記載:碁山寺是由里人王俸所建。寺后西峰頂有石臺,長老相傳云:昔有二仙于此枰棋,因名碁山寺。唐宋佛教鼎盛時期,碁山寺建有殿堂、僧寮計36座之多,規(guī)模龐大,聲譽遠播,引來四方文人學士競相登臨,賦詩題詠。因年代久遠,詩多散佚。惟宋朝時,長樂縣令董淵詠有《碁山》,詩曰:“風際有云多世態(tài),海中無底是人心。可堪更問碁山話,一局閑爭古到今。”后任縣令徐俛亦詠有《碁山》一首,詩曰:“風馭云軿去渺茫,石奇松老尚蒼蒼。留題盡有爭先意,誰識碁山是道場。”
棋山寺雖有曾經的輝煌,但終究離不開成、住、壞、空的成壞規(guī)律,自明朝后期,倭寇橫行于東南沿海,寺院深受其害,毀于兵火之中。及至清初又有僧人于此間結茅而居,大闡宗風。遂復建禪院,但已無舊時規(guī)模,在此其間,曾任中華民國司法籌備處處長、內務部司長、參政院參政、國會議員、安徽巡按使、安徽省省長等職務的李兆珍(1846~1927年)為本寺留下碑文,現今還保存著。繼而辛亥革命爆發(fā),戰(zhàn)事頻仍,寺院再罹患難。公元1956年守備部隊駐扎于此,并重建30多間做為營區(qū)使用,今殿后仍存有營房十多間。
直至1996年四月廿八日才正式以書面協(xié)議恢復寺院,作為僧人的修行用地,2000年在廣大信眾的支持下修建了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總面積400平方米,面闊20米,深20米,前帶露臺,獨具風格。2002年慈祥法師接管棋山寺后,不但健全了棋山寺的僧人規(guī)約,還進行大規(guī)模的擴建。2005年,先后修建了天王殿、僧寮、五觀堂、念佛堂,碑廊以及寺院的整體圍墻等建筑。
修復后的棋山寺占地面積26400平方米,建筑面積3970平方米。整座寺院沿山勢自然上升,層次分明。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西側有僧寮,再后還有五觀堂、念佛堂。主體突出,巍峨壯觀,寺院四面密林相圍,漫步其間,讓人有種說不出的美感,這種感覺只有在這種清凈幽遠的環(huán)境下才能體會。
天王殿總面積320平方米,寬18米,深14米,在天王殿內供奉著天冠彌勒菩薩、護法韋馱龍?zhí)炱兴_以及六米多高的四大天王像,這些塑像都是修建時塑造,造型莊嚴,雕刻精致,有極高的藝術性與民族性。
為考慮安僧以供修學須要,于2005年建了一座三層重樓偉閣的僧寮,僧寮占地總面積為640平方米,長40米,寬16米,巍峨壯麗,氣勢恢宏。同年,還建了五觀堂供僧人用餐之處所,五觀堂樓上設有總面積430平方米的念佛堂(正在建設中)。在天王殿西側有長40米的碑廊,刻錄那些為本寺捐助的信徒留下永久的名字,稱此為“功德碑”。
棋山寺,曾經戰(zhàn)火屠夷,在天哭摧毀之后,乃屢毀屢建,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則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石上,取古神似,創(chuàng)造出古今交融,超越時空的現代建筑藝術,使長樂佛教寺院“清幽中見繁榮,莊嚴中具華麗”而聞名遐爾。近年來,棋山寺以音聲做佛事,發(fā)揚中國大乘佛教懺法思想,自利利他,為佛教為眾生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