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教教中學第五屆(50屆)畢業(yè)生全體合影,,前排左起第四人是林世興老師,,年94歲健在
當年建華重建的古槐“鄉(xiāng)約祠”為教職工校舍,西面新蓋的白磚樓作教學樓
今年是建華中學在長樂辦學70周年,。85歲的離休干部,,建華校友蔣雨富,翻箱倒柜,,找出近百張黑白老照片,。其中建華中學1946至1950年珍貴老照片就有9張,80歲的建華校友陳競騋也也提供了老照片并接受了采訪,,這些老照片留住了建華珍貴的歷史記憶,,也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建華中學的往事。
離休干部蔣雨富,,1931年出生,,是在建華中學初三上時參加閩中游擊隊(時年18歲)解放后在長樂縣教育部門工作四十多年,1996年離休。當時黨組織派老游擊隊員經(jīng)常晚上深入學校,,進行革命活動宣傳,,激勵學生獻身革命!蔣雨富、鄭明安,、陳心棟,、林世偉、林世龍等(時年17---18歲)決心“投筆從戎,,投身革命”,,于是深夜悄悄從古槐步行近40里,到松下首址祠堂(當時閩中游擊隊司令部)參加青年培訓班,,陳亨源司令親自講課,,學員睡地下,,吃的地瓜稀飯,,晚上輪流站崗值班,早上出操,,進行軍事訓練,,學軍事課目,進行實彈射擊等,。兩周后分派各地(登高山,、入農戶、到家門)開展革命宣傳,,組織農會,,迎接解放。 “建華承載著我一生都難以忘懷的記憶,?!笔Y雨富說。
陳競騋說,,私立建華初級中學于1942年由福州火柴廠廠長,、長樂竹田人、民族資本家林彌鉅出資創(chuàng)辦,,初在南平廣積倉的福州會館,,名福州建華初級中學,附設建華小學一個班,。
1945年,,日本投降后,建華中學遷回長樂,,1945年秋季招生,,10月1日開學,借用古槐坊里石氏支祠為校舍。 1946年春,,借鄉(xiāng)約所舊址為禮堂,,復于周圍購地四十余畝,增營講堂,、宿舍及體育場等,。1946年開學,大部分是隨校東遷的學生,,首任校長陳世平,,繼任校長是1947年縣教育科長林治渭(壺井村人),8月改為私立建華初級中學,。重建古槐“鄉(xiāng)約祠”為校舍,,新蓋白磚樓為教室。1949年2月,,林巖琛(感恩村人)任校長,,林伯榮(首址村人)任總務主任,陳祥英(江田村人)任教導主任,,學生共87人,,設附小一班學生10人。新的領導班子很有能力,,十分團結,,大力整頓教風、學風,,擴建運動場,,定期開展運動會,文體活動十分活躍,,校容大變樣,,學生早晚列隊升降旗,齊誦總理遺囑:“今后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薄奥?lián)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等語訓,。
建華學友在老師帶領下在古槐野外合影(1948年4月22日)
建華中學學生校外活動獲得解放錦標賽籃球優(yōu)勝獎91948年6月30日)
清晨,山坡上,,田埂邊,,書聲瑯瑯;晚間,教室里,,燈火明亮,,同學們認真地求知探索,,學習生活緊張又愉快。
陳競騋說,,1951年6月10日,,在縣人民政府領導下,建華與縣中,、培青三校合并,。建華創(chuàng)校十年,畢業(yè)五屆,,歷經(jīng)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兩個非常時期的洗禮,,處在祖國從黑暗走向光明的轉折點,建華中學為黨和國家造就了一批高素質人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玉林就是一個范例。建華以顯赫的成績,,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連同創(chuàng)校者林彌鉅的英名一同載入史冊,永垂千古,。
三校合并時,,師生十分艱苦,,林世興老師(松下村人)帶一個班學生,,靠肩挑、頭頂,、背背,,兩人扛、多人抬,,把所有的辦公用具和課桌椅,,都搬到城關培青中學。此舉在解放初期譜寫了一曲搬遷的感人樂章,。建華中學的碑文預示著長樂一中學子從幼苗成為大樹,。
陳競騋說,建華中學之所以成為培育革命幼苗的場所,,這是陳祥英和林伯榮親共的匠心所致,,陳祥英跟陳亨源師生情誼深,陳亨源經(jīng)常派出地下黨人深入建華中學開展革命活動,,陳祥英經(jīng)常給地下黨提供情報,,1945年南陽遭到國民黨圍剿時,陳祥英通過省基督教勢力,,控告國民黨軍隊燒殺搶掠罪行,,敦促國民黨退兵,,挽救了南陽村群眾的危難。
1949年初,,建華中學師生受到地下黨影響,,舉行罷課,數(shù)十個學生徒步到江田陳祥英家,,接受具體指導,。當時校長林巖琛懼怕鬧學潮,經(jīng)陳祥英,、林伯榮動員說服后,,變被動為主動,暗地支持了學生參加革命,,為黨組織輸送精英,。蔣雨富、陳心棟,、鄭明安等熱血學生,,就是在建華熱土中投身革命,實現(xiàn)自己忠誠報國的遠大理想的,。
為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5周年,,本網(wǎng)與蔣濱建工作室聯(lián)合,將陸續(xù)推出老照片中的革命故事,,歡迎網(wǎng)民積極提供線索,。
(蔣濱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