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之最
中國現存最長的古代跨海梁式石橋
位置
橫跨于晉江安海與南安水頭交界的水域上
特點
由政府官員,、僧侶,、商人和當地民眾合力建造,,體現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水陸轉運系統(tǒng)的發(fā)展。
安平橋猶如臥龍,,橫跨于晉江安海與南安水頭交界的水域上。
安平橋,,俗稱“五里橋”,,又有“西橋”“安海西橋”等稱呼。該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橫貫閩南沿海的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是中國現存最長的古代跨海梁式石橋,。長久以來,安平橋這一偉大的橋梁工程為民眾所稱贊,,以“臥龍”“巨虹”等壯麗稱號閃耀于志書,、文獻、詩賦之中,。
安海位于晉江與南安的交界處,,倚山瀕海,與南安水頭鎮(zhèn)隔海(溪)相望,,古名“灣?!薄K螘r,,隨著泉州對外交通貿易的逐步發(fā)達,,這里船舶云集,市場繁盛,,且扼晉江,、南安兩縣的水陸要沖,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
夕陽下的安平橋
白塔位于安平橋橋頭附近,,是古代船舶近岸航行的航標。
明代編纂的《安海志》敘述古時安海一帶人民漂洋過海發(fā)展貿易的盛況稱:“宋元于今,,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安海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成為交通樞紐,亦為日常貿易互通的貨物集散地,。然而,,在安平橋未興建之前,這里的港灣,,由于海潮從石井江,、東石港而來,山洪由九溪,、大盈而下,,匯合交流,,形成鴻溝阻隔,行人過往,、貨物運輸,,端賴舟楫擺渡,甚為不便,。每逢狂風巨浪之日,,更是危險至極。因陸路交通不便,,嚴重制約安海,、水頭貨物的流通交易。建造跨海橋梁連通兩地,,解決“馬輿安行商旅通”的問題,,以適應海內外貿易與交通發(fā)展的需要,成為當時民眾的迫切愿望,。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安平橋應運而生。
安平橋安海段的望高樓
船型橋墩
《安海志》稱:“宋紹興八年戊午(1138年),,僧祖派始為石橋,,鎮(zhèn)人黃護與僧智淵各施錢萬緡為之倡。功將半,,派與護歿,,起十四載未竟。二十一年辛未(1151年),,太守趙公令衿卒成之,。”由此可知,,最早是僧人祖派提議建造安平石橋的,。他的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安平鎮(zhèn)的富商黃護和僧人智淵的擁護,。黃護和智淵二人率先各捐錢萬緡,倡建安平橋,,同時向周圍群眾募捐籌集建橋資金,,而后由僧人祖派主持建橋。然而,,當時建一座跨海石橋是萬分艱巨的工程,。紛繁蕪雜的事務耗盡了祖派、黃護的精力,,他們竟沒來得及等到橋梁竣工,,便相繼辭世了,。
祖派和黃護的過早去世,使得安平橋建設工程注定要成為一場“接力賽”,。該橋在建造了近14年后,,仍未落成。不過這一狀況在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得到了徹底的改變,。是年,,趙宋宗子趙令衿出任泉州知州,他應士民之請,,與新興化縣令黃逸(黃護之子),、僧人惠勝再度籌集資金,續(xù)建安平橋,。安平橋終于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十一月告竣,。建成后的安平橋“其長八百十有一丈,其廣一丈有六尺,,疏為水道者三百六十有二”,,成為國內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通橋之后,,險惡的海灣渡口變成坦途,,與泉州內陸腹地緊密相連,可謂四通八達,,為安海港運輸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吸引更多商船通過安平橋將貨物運輸到泉州各地以及漳州、廣州等,。安平橋的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參與的結果,,既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易的貢獻,,又反映了海洋貿易給泉州社會帶來的經濟繁榮和財富積累。
?。▍菕傇?文 陳英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