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任思言)昨日上午,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jié)“同根同源中華情”海峽兩岸好文章青少年文學采風活動在福州民族中學拉開帷幕。來自海峽兩岸的百余名青年攜手體驗,、深入交流,,共同感受中國式現(xiàn)代化福州實踐的蓬勃脈動,探尋中華文化之美,。
“同根同源中華情”海峽兩岸好文章青少年文學采風活動是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jié)系列活動之一,,由羅源縣政府、福州日報社主辦,,羅源縣委臺港澳辦,、福州日報協(xié)辦,為期一周,,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學交流,、民俗展演、非遺展示,、實地采風等活動,,讓兩岸青少年共同感受民俗民情、品味家鄉(xiāng)風味,、體驗傳統(tǒng)文化,,為兩岸同根源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發(fā)展搭建可持續(xù)性平臺。
據(jù)介紹,,自2014年至今,,“海峽兩岸好文章”征文活動已舉辦七屆。本次活動,,主辦方將上一屆海峽兩岸好文章征文活動中的130多篇佳作集結成冊,,出版了征文集《一家親 同圓夢》。
當日的兩場講座讓海峽兩岸青少年受益良多,。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榮譽理事長何綺華通過繪本教學的方式,,引導孩子通過尋找生活中的材料、對人際關系的觀察,,把它寫成故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驚石以“巧思”為主題,為兩岸青少年講解了自己創(chuàng)作壽山石雕刻心得體會,,將壽山石雕匠人的創(chuàng)作巧思展示給大家,?!奥犃伺梭@石大師講述自己創(chuàng)作石雕時的故事,給了我很多啟發(fā),,他創(chuàng)作中的細致觀察和巧妙構思,,在我們寫作時也非常需要?!眮碜耘_灣的陳煒捷說,。
“烏米飯是畬族特色美食,制作過程是將南燭葉洗凈晾干,,用石臼搗爛,,再將糯米泡入其汁水中……”當日,臺灣青少年體驗親手制作羅源畬族傳統(tǒng)食品烏米飯,?!斑@是我第一次吃烏米飯,帶著植物特有的香氣,,感覺非常棒,。”來自臺灣的張家瑋開心地告訴記者,,她和在場的臺灣學子也準備了絕活——教大陸孩子制作芋圓,,小小的木薯粉面團經(jīng)過搓條、切割,,變成了圓墩墩的各色芋圓,。
“短短幾日,福州之美已經(jīng)深深烙在我心中,。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這幾天,我們在福州所見所聽倍感親切,,這場‘以筆會友’的旅行非常有意義,。”來自臺灣的學生代表張家瑋表示,,希望通過這場活動,,能和大陸的小伙伴成為彼此最珍惜、難忘的朋友,。
兩岸學子共同創(chuàng)作壽山石雕作品《閩臺一家親》,。本報記者 鄭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