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80年代,,看到有人拍照,,進城游玩的農(nóng)婦爽朗地大笑。
福州日報記者 朱榕 實習生 楊真/文 記者 葉義斌/攝
上世紀80年代,,擁有一輛摩托車有多拉風,?五一廣場今天的模樣是怎么來的?“船上人家”上岸前,,他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呢,?這些答案都藏在攝影家陳德錕的鏡頭里。巧的是,,他出生于1949年,,上世紀80年代,他開始攝影創(chuàng)造,,作,。在藝術創(chuàng)作之余,他還拍攝了不少反映福州社會狀況和人文變遷的作品,,這些作品在紀實性之外充滿了藝術趣味,。伴隨他的講古道今述,如煙的往事恍如近在眼前,,今昔對比盡在其中,。
從買自行車都難到家里有多輛汽車
上世紀80年代,自行車是最普遍的代步工具。1988年陳德錕在原臺江郵電局門口拍了一張照片,,當時郵電局門口滿是自行車,,遠處一輛無軌電車正在經(jīng)過。
但在陳德錕剛工作的上世紀60年代末,,要買一輛自行車并不是易事,。那時流行“36只腳”的說法,一名男青年要結婚,,家里得備齊大衣柜,、大床、床頭柜,、五斗櫥,、一張方桌和4張椅子這樣一套共“36只腳”的家具。此外還得有“三響一轉”——手表,、收音機,、縫紉機、自行車,。
和別的年輕人一樣,,陳德琨工作沒多久,就想著買一輛自行車代步,?!澳菚r候一個月工資才20多元,要省吃儉用一年才能買輛自行車,?!标惖洛K說,一下子拿不出這么多錢,,他和幾個剛入職的同事還成立了“互濟會”,,每個月工資湊在一起,分批支領來減輕負擔,。
上世紀80年代,,自行車遍地走,摩托車還是稀罕物,,只有“闊人”買得起,。在陳德錕拍攝的南后街照片中,一個爸爸騎在摩托上,,載著孩子到南后街挑花燈,,旁人投來羨慕的眼光。陳德錕說,,當時八一七路文廟附近還設有雅馬哈摩托的展位,。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街景照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第一代紅色夏利出租車的身影。當時坐出租車屬于高檔消費,,沒有重大事情人們一般不會坐,。
“剛工作時,一個月工資才能買得起一盒膠卷,,更別說梅花表、摩托車這種高檔貨了,?!标惖洛K說,時代在進步,,如今他一家8口人就擁有4輛小汽車,,攝影器材也越來越先進。
上世紀80年代,,一對美國交流學者在于山游玩,。
外國面孔曾十分稀罕 如今見怪不怪
一個黑發(fā)女人背著穿紅襖的嬰孩,旁邊一位外國男性微笑著側身看她,,眼神溫柔,。這張拍攝于1984年名為《我們愛中國》的照片,背后還有一段故事——當時國門開放不久,,外國面孔是非常新鮮的,。陳德錕在福州拍下這張照片后,渴望了解他們的身份和到福州的緣由,。
陳德錕放大照片,,發(fā)現(xiàn)外國人胸前佩戴著“南京工學院”的校徽,。陳德錕立刻寄了一張照片給南京工學院(現(xiàn)東南大學)外辦,。原來,這是對來自美國的交流學者,,妻子是美籍華人,,當年兩人到福建出差,趁著休息到于山游玩,,無意中進入了陳德錕的鏡頭,。
“一個美籍華人和丈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傳播知識,,他們的孩子不穿洋衣洋服,,而是入鄉(xiāng)隨俗,穿著中國孩子常穿的紅襖子,,這些元素湊在一起,,升華了中外友好的主題。”陳德錕介紹,,這張照片因為立意高,,題材新穎,為他帶來許多榮譽,。
在那之后,,陳德錕還拍攝了在福清舉辦的國際龍舟賽事,照片里出現(xiàn)了來自澳大利亞,、美國的運動員,。如今,在大街上看到洋面孔陳德錕早已見怪不怪,。
1989年元宵節(jié)前,,郊區(qū)婦女到南后街買花燈,遇上熟人談笑風生,。
照片中的部分景象 退出歷史舞臺
五一廣場曾是福州人舉辦重大活動的地點,,陳德錕的《高湖舞龍隊》記錄了上世紀80年代改造不久的五一廣場舉辦舞龍舞獅大賽的場景。
陳德錕說,,這張照片是在福州舉辦的全省首屆舞龍舞獅大賽期間拍攝的,,兩條蛟龍在高湖舞龍隊隊員的手上,上下翻騰,,搶奪一顆龍珠,,引來大量圍觀人群。陳德錕還記得,,當年不少文體和民俗賽事,,都貫以“首屆”,反映了當時百廢待興的社會狀況,。
上世紀80年代初,,郊區(qū)農(nóng)民口袋里錢多了,趁著農(nóng)閑集體到福州逛西湖,,看到有人拍照,,農(nóng)婦爽朗地回頭大笑;1989年元宵節(jié)前,,郊區(qū)婦女挑菜進城售賣,,收了攤子后,繞到南后街去買一盞花燈,,碰上相熟的街坊,,兩人站在街上談笑風生……郊區(qū)農(nóng)民的生活片段,充滿了市井趣味和人情味,。
陳德錕還記錄了閩江放排,、“船上人家”,、原臺江郵電局門口的代寫攤等。說起這些,,陳德錕說:“‘船上人家’早已上岸了,,義務教育普及,代寫攤也失去市場,,閩江放排太危險,,而且國家也不允許隨意砍伐森林了?!?/p>
陳德錕說,,時代在進步,有些畫面注定要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有些場景仍是攝影人拍攝的主題,比如南后街經(jīng)過改造后,,如今已經(jīng)成為5A級景區(qū),,有拍不完的題材。
“我能自學成才,,從普通工人轉為國家干部編制,,進入專業(yè)攝影隊伍,并收獲各種榮譽和獎項,,要感謝國家尊重人才的政策,,感謝這個時代,讓每個奮斗者都能圓夢,?!痹谥v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時,陳德錕感慨地說,。
市民在南后街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