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長樂的一座城隍廟里,,有一幅清代縣域壁圖,,雖已斑駁不甚清晰,卻仍能辨認出圖中縣治西面寬闊的“馬江”及帆船,。據(jù)明弘治《長樂縣志》載:“太平港在縣治西半里許,,舊名馬江,,本朝永樂中遣內(nèi)臣鄭和使西洋,海舟皆泊此改名,?!薄堕L樂六里志》亦載:“明永樂間,太監(jiān)鄭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名為太平港,。”
太平港,,原稱吳航頭,、河陽港、下港,、馬江,、下洞江。史書記載,,太平港是鄭和出使西洋在國內(nèi)的最后一處聚舶據(jù)點,。鄭和每次舟師出航時,都會到閩江口長樂太平港駐泊,,少則兩個月,,多則十個月。駐泊期間,,鄭和一方面集結(jié)船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補充給養(yǎng),,另一方面祭祀海神、伺風開洋,。因此,,鄭和不僅給長樂留下了許多文物遺跡和民間傳說,還對長樂的經(jīng)濟,、文化,、教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太平港作為駐泊伺風港的優(yōu)勢
時光悠悠,,滄海桑田,,昔日港闊水深的太平港,已淤積成一片平原,。不變的是,,歷經(jīng)600多年,,熱鬧繁華依舊,。專家考證,我市人民會堂及周邊等建筑皆位于當年“太平港”中心,。市鄭和研究會會長曾國新在綠樹成蔭,、微波蕩漾的長山湖邊接受我們的采訪。
據(jù)曾國新會長介紹,,當時的太平港跟其他地方的港口相比,,有特殊的優(yōu)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平港有營前閘和下洞江的洋嶼閘兩個出口,,大大提高了舟師進出的效率,。其二,太平港是天然的避風良港,,船隊停泊在這里比較安全,,而且離閩江出海口又不太遠,,容易進出港,。太平港每天都有兩次的漲潮和退潮,當時的社會沒有蒸汽機,,船隊就利用風力和潮流的力量進出太平港,。曾會長說:“太平港離出海口不近也不遠,,太平港的水始終保持淡水狀態(tài),,舟船上的士兵直接把水桶拋到江里,就能取到可以使用的淡水,,而其他地方港口有的只有一個出??冢贿M出效率比較低;有的離??诤芙?,是海水,舟師飲水不方便,。當年,,鄭和應(yīng)該是經(jīng)過詳盡的比較,權(quán)衡利弊后,,最終決定選擇太平港作為‘累駐于斯,,伺風開洋’駐泊地?!?/p>
“我們站立的地方,,就是當年的太平港,那時還是一片汪洋,。你可以想象一下,,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一座座高樓就是當年鄭和下西洋時停泊在港口里的一艘艘船只,那是多么壯觀,?!?/p>
鄭和七下西洋對長樂的影響
明初,鄭和率領(lǐng)船隊七下西洋,,歷經(jīng)半個世紀,,創(chuàng)造了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航線最遠的航海記錄,將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到巔峰,。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前均要在長樂停留,補給物品和等候季風到來,,少則幾個月,,多則十來個月,然后經(jīng)五虎門出海,。
曾會長告訴記者:“鄭和下西洋前后共28年,,累計有3年時間是在長樂度過?!?/p>
“首石山鳴大魁出,,十洋成市狀元來?!笔蠼志褪侨缃褡顬闊狒[的勝利路,,鄭和下西洋期間,幾百乃至上千艘船只,,27000多人口,,長時間停留長樂,勢必給長樂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帶來巨大的影響,。長樂還奉命為下西洋建造船只,由于各方人士的匯集,,西洋各國的貨物也在此交易,。故長樂有“人眾成市”、“貿(mào)易如云”,、“十洋街”和連科兩狀元等這些家喻戶曉的美談,。
記者不久前曾采訪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明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文博明史專家劉如仲,。劉老提過:“鄭和是海上絲綢之路非常重要的一個單元。自唐宋以后,,長樂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很重要的一個港口,。鄭和在十洋街開洋,給長樂的經(jīng)濟文化帶來巨大影響,。鄭和下西洋與東南亞,、非洲等國家交往,把中國的經(jīng)商習慣帶到斯林蘭卡等國家,,一直到現(xiàn)在,,這些國家的很多習慣和我們極其相似?!?/p>
(記者 陳燕琴)